孔子家语读后感

发布 2023-08-28 07:08:44 阅读 3032

孔子家语读后感范文。

书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动,有血有肉。也正因为如此,难成一家,难成一统。以下是为您精心的孔子家语读后感,请大家品读!

今天,我读了《孔子家语》中的“问理第六”篇,知道了古代人做事情讲究礼仪,注重礼节,了解了古人祭祀的详细的程序和礼节。通过这些礼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和密切,社会也更加稳定。我想,我们现代人更应该讲究礼仪,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更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和建立。

作为班长,如何帮助老师把我们一(四)班建立成为优秀班级,我想很需要在班上建立良好的同学和师生关系,那么,必要的礼仪知识就应该在我们班进展普及,比方礼貌用语等等。我想在我们班开展礼仪竞赛活动,通过礼仪比赛让全班同学掌握礼仪的根本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人争当礼仪标兵,在全班形成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友好的气氛。

回想以前,我在班级管理中不知道尊重同学,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大声嚷嚷,恶语攻击。现在我知道了,其实温和的语言也能够劝解他们,并且容易被他们承受。以后我再也不对同学蛮横了,我要带头做有礼貌的好学生和好干部,发挥好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为我们班建立友好的气氛做出自己的奉献。

通过读书,我掌握了不少知识,感到了收获的喜悦,感觉生活的特别充实。所以,我想在我们班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让每个同学每天读半个小时的书,一来增长知识,二来充实自己,增强本领。

孔子家语》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所做。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及与公卿大夫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的书。是一种资料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资料。

书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动,有血有肉。也正因为如此,难成一家,难成一统。

孔子家语》现今注释版本很多,xx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子家语》是由王国轩和王秀梅译注的,寥寥15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读的过程中,深刻感觉到,古今之距,上下之差,其中思想博大精神,远非短时期所能理解。更不敢有所论评,只能免强尝试着对其解读,略有发微。

此书共有四十四篇,其中《儒行解》一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本篇在《礼记·儒行》也出现。这是一篇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

当时鲁昭公在位时,因为斗鸡与诸侯委氏发生争斗,逃往他国,从此鲁国陷入。“危邦不处”,孔子在鲁国不得用,奔往卫国避乱。不久鲁昭公逝世,由鲁哀公袭位,季氏也另立新主,二者重修旧好,鲁国恢复平静。

这里孔子的**冉求对季氏说“国家有圣人却不能用,这样治理好国家,就像倒着走而又想赶上前面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的。现在孔子在卫国,卫国要任用他,我们自己有人却去帮助邻国,难以说是明智之举。”于是请求用丰厚的聘礼把他请回来。

季氏将此建议禀告给鲁哀公,鲁哀公听从了这一建议。孔子见到鲁哀公后,二者开始长谈。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答复鲁哀公提出的“何谓儒者”的问题。

孔子从不同角度、如衣、食、住、言、行、才、志等全方位地描述儒者。鲁哀公听后,甚为震憾,发出惊叹说:“终殁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

”意思是“直到我死,再也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一)怀才待举。

孔子口才极佳,生动地表达了儒者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称儒者待聘、待问、等举、待取,但人格是自立的,容貌是礼让的。是有待、有为,有准备的。

儒者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一心求学,不倦不怠,在才学品行等各各方面完善自我。儒者稽古察今,今世人望,后世楷模,身危而志不能夺,忧国忧民,有忧思意识。

二)淡泊名利。

儒者不宝金玉,不祈土地,不求多积,但讲求仁义、忠信。儒者处贫贱之中,屋小门敝,无衣无食,但不疑不谄。不为名利所诱,不为荣华所绊,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荣华富贵,金玉满堂缺乏以移其志。虽身处平贫,不感到羞耻,因内在志向高洁。与身着裘皮的人站在一起,不会感到自卑。

这是儒者的精神境界。儒者谈薄物质追求及名利,强化个人修养及爱民责任,因此统治者任用儒者,需付财政支出少,而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这是孔子说服统治者任用儒者的理由之一。

三)为政以正。

正即正义。为政以正,是说处理政事时以正义为标准。儒者能大公无私,举贤援能。

儒者“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完全独立。在朝为官,以仁为准,追求“正道”,不追求“私利”,与自己相同的人,不结党联盟,与不同的人,也不会背后议论,是君主极好的辅臣。“儒者要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儒者气节至此,何人不敬畏?

儒者也很爱惜自己的身体,以备为民效力,不轻言死,孔子说儒者“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正是此义。

四)仙骨逸姿。

仙骨逸姿,是说儒者有一种类似仙人隐士,不失其志。这类儒者用孔子的话讲“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高尚其志。这是儒者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与道家避世者略似。

通过不断学习,追求自身人格的内在完善。

五)儒者灵魂。

仁”是儒者的灵魂,一切言行皆因“仁”而来,依“仁”而生。书中提到儒者有各种美德,但能“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有宽容精神。儒者还有交游之道,讲求尊记。

孔子还特别提出“温良”为“仁之本”,“慎敬”为“仁之地”,“宽容”为“仁之作”,“逊接”为“仁之能”,“礼节”为“仁之貌”,“言谈”为“仁之文”,“歌乐”为“仁之和”,“分散”为“仁之施”,这样一个构造性思维,从整体上对儒者进展概括,说明了,仁是儒者思想言行的核心。

走近此书,似置身阔野,仰观天地,又似高飞入云,俯瞰万民,可谓博大深广,微妙无穷。我与此书,今日之时,心中初留浅沙;明日之时,待开幽芳;未来之时,望迎硕果。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 读后感。孔子家语 读后感 精选3篇 孔子家语 读后感1 孔子家语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 思想言行的古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生于公元前551年 一说公元前550年 卒于公元前479年。他虽然出生于贵族之家,但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长大后做过仓库保管员 牲畜管...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 子路初见第十九 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的哥哥有个儿子叫孔篾,他与宓子贱一起做官。孔子到孔篾那里去,问他说 你自从做官以来,有何得失?孔篾回答说 没有所得,却有三个所失。公事一件接着一件,以前学到的知识 有时间去实践呢?因此,所学知识无法理解明白。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真是和孔篾的感受一样一样...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 精选4篇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 精选4篇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1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有的出版社就认定 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 论语 左传 国语 荀子 大小戴礼记 等书资料集合而成。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 圣证论 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如朱熹在 朱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