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文化苦旅》读后感

发布 2023-08-24 02:45:09 阅读 9886

一场旅行一场感悟。

学生时代曾经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有些篇目当时甚觉晦涩难懂;如今,结合党校在职研究生经典研读,又捧起了这本书,也许是年岁渐增,岁月的沉淀,让我对作品有了更多的感悟。

作者在他的自序中坦言,写作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谨。

在他的这一场单身孤旅中,那些历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山川河流,既是自然山水,更是一种人文山水,人、历史、自然浑然一体了!

在众多篇目中,《江南小镇》是我读过好多遍的篇目,他用他的文字,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的河流,让我们领略风景,又让我们思考感悟。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更看到了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然而作者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此,他联系中国古代文人的“隐”文化,“大隐隐于市”,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这样的表述,让我常常会生出一种念头:

背起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独一人徒步在纵横的石板路上,或随小舟荡漾在平静的水面上,或端坐在精致的桥旁,或斜倚在回廊低栏边,只为体味这样的清空意境!

读一本好书,如遇良师,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先生的博学,景物与历史都是静默的,文化的内涵让他们生动起来。在他的《江南小镇》里,我们读到了陈逸飞的名扬海外的《故乡的回忆》,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又苍老,周庄就这样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在他的《江南小镇》里,我们读到了沈家大宅显示的600多年前的居家礼仪,读到了沈万山这个江南商人藏愚守拙的谨慎,读到了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守的命运;在他的《江南小镇》里,我们读到了退思园园主任兰生动用《左传》中“退思补过”这一命题的聪明,读到了这江南小镇的生活几乎成了中国古人的追求的一种人生范式,使他们常常登高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

最初,我无法理解,“文化苦旅”中“苦”的含义,细细想来,慢慢明白,我们去这些名胜,是为了看景,为了休闲,为了放松心情,所以我们只看到了我们的眼睛所见到的东西。而余秋雨先生,则是为了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所以他用心看到了那些山水文物背后的东西。他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感叹,他在《江南小镇》中感叹江南小镇款款地接待这一个个早年离他远去的游子,安慰他们,劝他们好生休息,然而,现今的中国文人几乎都没有能力靠一人之力建造这样的归息之地了,如今的江南小镇,在他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当他有这样的感悟与思考的时候,怎一个“苦”字了得!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仅我们给我们讲述了一次空间旅行,更是引领我们进行一次探索文化的心灵旅程,在文字中探索,在思考中沉淀,掩卷珍藏之,时常感受文中或清新独特的景色,或曲折沧桑的历史,或困惑沉重的思索,这,与我们读者,都是一种珍贵的精神食粮,都是一份丰厚的馈赠!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 读后感。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都落在这山重水复 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

我相信作者在写这一篇篇文章的时候必然不会带着愉悦的心情,而是怀着沉重的情感。文化和历史的探求,总是有着不太为人知的沉痛与伤感。在我读这本书时,便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道士塔,我想讲的不仅仅是中国封建末年文人文化人格的落寞,那个屈辱 凄惨 苍凉的年代,血液正从这个古老的国度庞大的身躯滴下来。这便是...

文化苦旅读后感

用了周末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新版的 文化苦旅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这本书正在全国范围内畅销被普遍阅读的的时候,我也大致看过,应该是没仔细看,因为现在想来都没留下什么记忆。这次在书店,看到了新版只读了几页便迫不急待的买回来了。一个文化人,饱读诗书,有丰富的阅历,在走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后,对一些地方或事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