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发布 2023-08-23 20:45:00 阅读 2928

我读**向来品位不高,只图好玩、痛快,不愿费脑筋。所以昆德拉的这部**我反反复复拿起过多次,都只能翻到开头几页。然而在那个寂静的午夜,我独自坐在客厅再次捧起它时,居然像读《知音》和《故事会》一样毫无滞碍地读了下去。

书中的内容吸引并打动了我,因为我在书中看到了身边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从我过去从未意识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总会揭示现实与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惊天动地的现实描摹,不用什么千锤百炼的人物对白,看似随意挥舞两下,就已经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以至天资愚钝不学无术的我痛恨自己阅读的快感与沉静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处没能细细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评价和分析,只能从几个容易下手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感受。

与某些**家不同,昆德拉不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诉你,这是我虚构出来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困惑与障碍、选择与行动,能让读者产生极强的同理心。或许昆德拉对讲故事本就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如何将人物的经历、内心活动和梦境作为隐喻,来表达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另外,就像鲁迅先生经常在**和散文中不经意地随口骂人一样,在主题之外,昆德拉也能随时写出大量类似“人是不能和比喻开玩笑的,一个比喻,就可以产生爱情”这种文青们最喜欢借以装逼的金句。

他写了大背景,却写了小人物;他写的小人物,却用了大手笔。人物在困境下的反应、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爱情和性,这些都是**中常用的素材,用来歌颂、批判、反思或者讽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会让主题显得比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这些就肤浅了。

他写人物不会只写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们学习,某某真小气大家一起鄙视他的层面;他写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个**真无耻,某段历史真黑暗的层面;他写爱情和性,也不满足于只让你感动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东西要表达。他写到“存在之轻”的沉重,写到“非如此不可”的决心,写到“灵与肉”的冲突,写到反对政治的“媚俗”以及无所不在的“媚俗”。

这些都是大部分**家未能触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写到了,还写得那么有道理,还写得那么巧妙,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这部**的叙事结构从整体看来是完整的,可在读的过程中视角不断变换,各个章节互相打断,甚至在中间就已经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来两人的经历又重新成为叙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评论这是昆德拉在**写作中借用了**手法,他们称之为“复调**”,而四位主要人物则对应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个乐器,**像乐曲一样富有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形成了回旋与变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他认为“**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所有杰出的**作品都是由此而来。无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其中之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讀後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這本書,斷斷續續聽到不少人的推薦和高評價,一直想看但是拿起來很多次都看了一點點就看不動了,可能因爲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齡閱曆不夠,總之一直沒看進去。這段時間辭職了,那天坐長途汽車,拿起來看了幾頁就被鎮住了。借用周傑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實在是 太屌了!作爲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后感 今天看完了米来。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一头雾水,我怎么就读不懂其深刻的哲学意义呢,甚至感觉它像 多一点,描写得太细腻了以至于有点恶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后感。看了书评之后,似乎有点懂了。名著果然不是轻易让你读懂的,有时间必再阅读一番,去体悟其深层蕴味,读后感 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后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后感。生命的永恒轮回与生命的一去不返,形成了生命的轻重两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