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国学素养》读后感

发布 2023-08-21 11:17:31 阅读 7122

《教师的国学素养》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有幸读了张振鹏教授《教师的国学素养》这本书,收获颇丰。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个方面,国学当中的智慧。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拥有人生的大智慧,而人生智慧在**?经历半辈子发现,智慧就藏在五千年中华的文化中,也就是国学。无论今人多么厉害,总结出了多么有人曾经花了四十几年总结出来的所谓的人生大道理、大智慧,到头来才发现,不过是《**规》里的一两句话、几个字而已。

我们今天的所学所做所反省,哪一样不是托祖的,当以祖宗之心为心,当以古圣先贤之心为心。我一有时间就看书,看来看去,总结出来的道理,全部在国学书籍中找的到。

第二个方面,教师具备国学素养的必要性。

高大上”的人生智慧,其实古圣先贤早就总结了出来,只是我们之前没有读到过而已。宗和圣贤的福?说得再直白一些,我们是吃祖宗饭(智慧)的,是吃古圣先贤饭(智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万能神,无所不知的。

教师更要让自己具备国学素养,才能承担起传播、弘扬国学的重任,传播文化,把古圣先贤的智慧教给学生。如果我们能够细细品味古圣先贤所倡导的思想,就一定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伟大,感受到古圣先贤处处为子孙后代着想的那份心地。《易经·蒙卦》里说:

蒙以养正,圣功也。在童蒙未开化时,培养孩子的正知、正见,这是最大的功业,天下没有比这更大的事业了。养正,要求我们自己先要“养正”,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以前对中华文化的误解中提到: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老师啊老师,你是给孩子立命的啊!父母给孩子生命,老师给孩子慧命-智慧的生命。

这个智慧从**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来,从国学通通抹掉,才能在自己“养正”之后再“养孩子的正”。西汉学者扬雄在《法言·学行》精华中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师说》里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然来自中华优秀文化,来自国学精华。

教师一定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特别熟悉,而且也知道如何去做到“师”和“范”,那就是要让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这也是“进修”二字的由来。进的是什么?是德!

修的是什么?业!进德在先,修业在后;进德为主,修业为辅;进德为本,修业为未!

不要主次顺倒,不要本末倒置。德进不好,业再好也没有根,是空中楼阁!我们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用国学武装自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又次之。

我们要传的“道”来自**?范”。如何才能达到这种修为呢?

《易经·乾卦》给了我们答案:进德修业,与时借行!己,提升修为,真正去“进德修业,与时借行”,如此,才能成为德业双修、德业俱佳的优秀教师。

国学里的人生智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这就更加坚定了教师必须具有国学素养的理念。

第三个方面,教师如何具备国学素养?

学习。教师和学生,孩子,家人共同学习。摆正学习国学的态度,使其系统化,常态化。

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把圣贤的教诲放在心中,把自己的心置换成圣贤之心,与圣贤心心相映,在生活和工作中着力落实、力行圣贤的风范。否则,学而不用,只能是知识,而不能变为智慧,所谓“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教师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应,一定要身体力行,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国学的精华,也真正让学生和自己受益一生。

以上是我阅读教师的国学素养所获,纯属个人拙见,还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优秀教师之路,我在探索中。

《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 艺术家和诗人。因为有了深该的知识,教师的注意力中心不在教材,而在学生的脑力劳动,这样,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和学生进行心和心的交流与对话。这点我深有体会。有时对一篇课文我了解的背景知识比较多,讲课时娓娓道来,注意力就...

教师人文素养读后感

孝敬父母不能等。周智伟。如果说,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人文精神是大器 包容 宽容的仁爱精神,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和商潮的冲击,利益驱动下,见利忘义,爱心和社会的责任感日趋淡漠。今天的中国,已经失去太多不该失去的东西了,人们沉浸在金钱 美色 地位 权利当中无法自拔,却忽略了作为人的基本...

《提高教师的素养》读后感

要做最好的老师,除了要贯彻爱的理念,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首先,要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思想源于激情。正是因为有工作的激情,才有如此多的想法。有思想必然有个性,而个性必然有争议。也许,因为有思想,就要做好受到很多反对和批评的思想准备,无论如何教师不能失去自己的思想,平时愿意随时聆听不同的声音,并及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