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读《酒徒》有感3266

发布 2023-08-19 12:25:38 阅读 5000

酒于酒徒。

—读《酒徒》有感。

酒,占据了你的全部,甚至都吝啬到不曾拿出一点点空隙留给自己。酒,是你最忠实的朋友,但又每次将你逼入思想的绝境。你,一个酒徒,只能是个酒徒。

刘以鬯的《酒徒》写的是一名文人,亦是一名酒徒,他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氛围低迷的香港。他热爱文学,热衷于严肃的文学,他有独特的思想与见解,却换不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与资本。生活欺骗了他,而酒让他的思绪可以逃离现实的丑陋,暂时沉湎于自己荒诞深刻的思想。

其实,我曾想过一个比较学术性的问题:书名为何叫《酒徒》而不叫《酒鬼》?可能是这样的,酒鬼更侧重于贪酒无度,只是喝酒不会思考,无所事事。

而酒徒会是醉非醉,会苦于思考,还会创造价值。主人公沉迷于酒,更是沉迷于在酒中寻找人生的暂时解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实真正压迫主人公的不仅仅是文艺的陨失,更重要的是现实残酷的生活令他无法面对,他离不开酒。当时的香港文坛,商品经济铺天盖地,而作为一个恪守着严肃文学的自由作家,他说作家应该在革命时代最大任务应该是表现时代,反映时代,刻画处于这一时代的物象的内心,并对精神世界作大胆的探险,时代与环境给与作家的责任,绝不是歌颂爱情。可是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又或许是他的意志力实在太薄弱,他没有办法,只有选择了写通俗**,武打**甚至黄色文字,只有这样他才能赚的一日三餐的温饱。

他放弃了《前卫文学》,放弃了莫泊桑、契诃夫、巴尔扎克,放弃了乔也斯、海明威、福克纳、帕索斯。他只能选择了酒,他说自己是一个避世主义者,只会用酒精来逃避丑恶的现实。离开酒,他就只看到谎言。

他愿意做酒的奴隶。当他因为十七岁的司马莉被赶出梗屋,当他为了张丽丽“抓黄脚鸡”而被打进医院,当他被二十几年的好友莫雨骗去《蝴蝶梦》的剧本,当他背一个淫荡的女孩赶出梗房,当患有精神病的雷老太太最后因为他割腕自杀……他终于被泪水模糊了视线,作为一个被无限欺凌的人用最后的智慧和气力作了挣扎,写了《潘金莲当包租婆》,一部饱含浓浓的自嘲气息的作品,这是最不会挨饿的方式了,酒徒只能这样想。

酒徒》是一部意识流作品,一开始,其实我是不懂的。可是在慢慢的细读中,也渐渐理解了何为意识流。很突出的一点,那就是,可以清楚感受到,**处处有纯意识的语言。

说是语言,其实更像梦中呓语一样,给我很新鲜的感觉。纯粹的意识流语言,像是西方印象派画家,只凭着脑海里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细微情愫的感知,涂出或明或暗的色块,便是一幅名画。同样,当通过自己最直接的感官感受体会到现实存在,并将这些感受变成简短华丽的词句填满空白,就是最为细腻的表达,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文字还要能表达人的特殊感情。

往往脑海忽闪而过的意象最能表达自己当下感受,尽管不给出主谓宾,尽管写出来不一定会有很多人了解,这跟人平时说话是很像的,即自然又自由。“魔鬼窃去了灯笼,当心房忘记上锁时。何处有噤默的冷凝,智者遂见明日的笑容。

”似是毫不搭界的意象,但看书的人细细品味的话,可以发现这是在描写主人公醉酒时最直接的感受,因为意识的流动向来是不规则的。借酒抒情,借醉挥洒情思,乖张、荒谬,却见其思想之肥瘦。逃脱常规,逃离现实,用迷醉时的怅惘回到童年时的幻想。

“笑容加上酒液等于一朵正在茁壮中的花。”可以想象笑容加上醇厚酒液变成一朵娇艳花瓣吗?这本是不可能的,可是“我”在醉酒的时候会见到这种希望,能看到这样的奇景。

酒,于酒徒,一口,瞬间,短暂而美丽。

酒徒啊,你的思想只能绽放在现实的残酷中,不断的跌倒爬起来后你不得不用酒精去麻痹自己。在现实也可以看见不少酒徒,我以前不太清楚也不理解,为什么你会如此发疯似的对酒上瘾,现在想想,可能是他们封闭的内心没有办法打开一扇接纳世界的门。你没有办法敞开内心,哪怕最后逼死自己,是吧,酒徒,所以你只要活在你想要的世界,誓死认为,酒变成一种护照,常常带你去到另一个地方。

读后感读有感

带着极大的兴奋,我一次又一次地读着老师为我们专门印制和分发的雷锋日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日记。他是一位认真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荣记录。深深打动我心灵而又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有这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一场大雪。雷锋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少年。他的衣服很薄,又冷又乱。雷锋立即拉下棉裤,递给孩子。一条棉裤闪耀着...

读后感 读《鸡蛋》有感读后感

读后感 读 七个鸡蛋 有感。读完文章,我被红军战士高尚的品格深深地打动了。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食物极度缺乏,面对马老汉故意放的十个鸡蛋和母鸡,他们不为所动,在住的七天里,还把母鸡生的七个蛋全部交给了马老汉,就是因为这种高尚的品质,严明的纪律,才赢得了乡亲们的夸奖和拥护。也正因为有...

读后感 读《月光》有感

月光中的深情 读 月光 有感。莫泊桑作为世界短篇 三巨匠之一,其文必有过人之处。在他众多短篇作品中,多半不是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批判与讽刺,就是对下层人物的人性之恶的描写。但在这其中也不乏异类作品,如表现普法战争中普通巴黎市民爱国主义精神的 两个朋友 以及这篇柔情似水的 月光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瘦高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