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中感受快乐。
—《快乐的人》读后感。
最近,有幸再一次拜读叶圣陶先生的《快乐的人》一文,通读全文后不禁又一次引发了我的深思,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快乐的人?到底应不应该做一个像文中的主人公那样快乐的人?
叶圣陶先生在《快乐的人》一文中,塑造了一个全身包围着一层极薄的幕的主人公的形象。这层极薄的幕使他只会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而感受不到他人的“别有用心”和欺骗。所以当其他人利用主人公这一缺陷时,他也浑然不知。
当**到主人公的家中假借慈善的名义骗取主人公的钱财时,主人公十分真诚的相信他们募捐是为了做好事,因此心甘情愿的将**交到他们的手中,还在心里为他们和受灾的同胞们默默祈祷。当他走到工厂中去的时候,他看不到工厂里女工的哀愁和痛苦,他只能看到机器的转动为人类带来的好处,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他把工厂里的人也带动了起来,大家在他的吟唱下也感到十分快乐。在他一天的经历中,他还遇到了一群吸食鸦片的人,这些人以建造快乐纪念塔为借口使得主人公乖乖将口袋中的**交与他们。
主人公的快乐都是来自于幕的包围下,没有了幕他也就不快乐了,所以当恶神刺破他的幕时,他便死了。
文中写到“他在这层幕里过他的生活,觉得事事快乐,时时快乐。他隔着这层幕看环绕他的一起,又觉得处处快乐,样样快乐。”文中的主人公始终感到快乐,是因为他天生周围就有一层幕。
那么这层幕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这层幕也存在,它就像是家长和学校为孩子营造的一个“平和”的环境。孩子们在这个环境里看到较多的是这个世界较为“善良”的一面,因此孩子们要比成年人更能感受到快乐,更像是“快乐的人”。
更发人深思的是文章的结尾,这个快乐的人最后的结局居然是死了。因为当恶神刺破他的幕时,他感受的就不仅仅只是快乐了,他可以向世界的大多数正常人一样辨别周围的谎言,当他知道事实的真相时,他的生命也就就此终结。这不禁让我想到,许多大学生自杀的案件。
一个孩子从小品学优良,为人正直,终于要从大学毕业,开始赡养父母,回馈社会时却跳楼自杀,仅从案情来看,确实令人震惊、惋惜。但仔细想想,这些自杀的孩子也是因为他们身上的那层“幕”被刺破了,他们一下子无法适应真实的社会,无法在社会中辨别真伪,也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了。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读完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的孩子们。我开始反思我以前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也倾向于把孩子们都变成了像文中一样“单纯”快乐的人?我想今后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注意这两个方面:
第一,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快乐也是这样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寻找快乐的心情和发现快乐的眼睛。
我们的生活虽然不像主人公那样,只能看得到快乐,但是我们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快乐。第二,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文中主人公虽然平时都是快乐的,但是以死亡结尾却是有些令人同情。
但这些不都是因为主人公缺乏辨别的是非的能力吗?想喝酒的人骗他的钱,想吸毒的人的也骗他的钱,他想要为灾区募捐,他想要建造快乐纪念馆的愿望都实现不了。反之,如果他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他就不会把自己的金钱白白的挥洒给那些“不务正业”的人,而可以寻找一些真正务实的人,让他们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捐给真正需要的人。
具备明辨是非黑白能力的人,在生活中才会真正的得到快乐。
叶圣陶先生虽然写的是一篇《快乐的人》,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只是笑一下那么简单。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而教育孩子们明辨是非,不要颠倒黑白又是在引导孩子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的关键步骤。
读后感 快乐的人读后感
快乐的人读后感。生活中,有许多快乐的人,但是,如果你问一个人 什么是快乐 那能回答的人可能就寥寥无几了。快乐的人 这是这样一本书,在书里,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先生用18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快乐,里面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包含着一个小道理。在 富翁 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小时候都被灌入了一句话 长大了一定要变成...
《快乐的人》读后感
快乐的人 读后感。有一个在幕里生活的人,他觉得事事快乐 时时快乐 他隔着这层幕,看到的事情也觉得处处快乐 样样快乐。有一次,一个 来他家骗钱,说是要为穷人捐钱,他因为隔着幕,所以不知道这是 就交了很多金子 有一次,他走在树林里,有几个人走过来,那些人也要骗钱,他们的理由是要造一个快乐纪念塔,快乐的人...
《快乐的人》读后感多篇
快乐的人 读后感多篇。在生活中,有很多快乐的人,但是如果你问一个人 什么是快乐 那么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回答。快乐的人 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用18个短篇 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每个小故事都包含一个小真理。在 有钱人 中,世界上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充满了一句话 长大后,就必须成为有钱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