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发布 2023-08-17 05:19:16 阅读 1941

《文化苦旅》是一个文化的祭奠,也是一次心灵的叩问。文章读来有一种让人叹息的沧桑感也有一种细腻的温情,我想这种感觉源于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眷念。一篇篇散文中饱含着作者对这个中国悠久文化的感慨和叹息,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有种吞吐千年的历史的厚重感。

另一篇印象最深的文章是《风雨天一阁》。

《风雨天一阁》中作者借造访天一阁一事,讲述了关于书和藏书家的史话。“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不去说它了,明以后没有被归拢的书籍,也不去说它了,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明至清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界所留下来的一部分文明书籍,终于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归拢的房子,这便是天一阁。

作者用叹息的笔写下了这些文字,同时也是用对文化流失的惋惜写下了这些文字。读来有一种丧失感,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国文化的悲哀。可是仅仅一个天一阁就经历了如此的风风雨雨,有着如此沧桑的历史,也让人明白了这种悲哀的根源所在。

从天一阁的诞生到其后期的传承和发展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范钦。范钦是一个藏书家,也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者。藏书家“必得长期为官,有足够的资财可以搜集书籍;这种人为官又最好各地迁移,使他们有可能搜集到散落四处的版本;这种人必须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对各种书籍的价值有迅捷的敏感;这种人必须有清晰的管理头脑,从建藏书楼到设计书橱都有精明的考虑,从借阅规则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这种人还必须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对如何使自己的后代把藏书保存下去有预先的构想。

”当这些苛刻的条件全都集于一身时,他才有可能成为古代中国的一名藏书家。是范钦让诺大的中国留下这一作藏书楼,留下这一座书籍的圣殿,范钦对于书籍和文化是一个宿命一样的存在。范钦身上支撑着以中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超越时间的意志力,就是这种意志力,令天一阁得以存活下来。

作者写道“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文化吧!”。是啊,如何能不恨?

千年的沧桑哪是一座藏书阁可以承载的?悠远的文化历史又哪是一天一阁可以记录的呢?但又这样的一个范钦总是好的,有这样一个有着文化良知和健全人格的人去为书籍和文化奔波总是好的。

作者肯定了范钦,肯定了这样的一个存在。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这是一部超越家族和姓氏的史话,使一部文化的抗争史,是一部民族的兴衰史。

《文化苦旅》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和体悟的书,它包含了太多太多文化和历史的元素,那是一种我并不能够完全理解的饱满和沧桑。作者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文化苦旅》确实是这样的一部好作品。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 读后感。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都落在这山重水复 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

我相信作者在写这一篇篇文章的时候必然不会带着愉悦的心情,而是怀着沉重的情感。文化和历史的探求,总是有着不太为人知的沉痛与伤感。在我读这本书时,便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道士塔,我想讲的不仅仅是中国封建末年文人文化人格的落寞,那个屈辱 凄惨 苍凉的年代,血液正从这个古老的国度庞大的身躯滴下来。这便是...

文化苦旅读后感

用了周末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新版的 文化苦旅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这本书正在全国范围内畅销被普遍阅读的的时候,我也大致看过,应该是没仔细看,因为现在想来都没留下什么记忆。这次在书店,看到了新版只读了几页便迫不急待的买回来了。一个文化人,饱读诗书,有丰富的阅历,在走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后,对一些地方或事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