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读]荀子读后感。
--读后感】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校订,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后来唐人杨惊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
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荀子》。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据刘向《叙录》记载应该是苟子晚年在兰陵时写的。“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机祥。
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著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本书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王制》篇由张玉亮执笔,由我修改润色。
笔者学力有限,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劝学。
此为《荀子》开篇之作,主旨在劝勉人努力学习。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后天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贵在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用心专一,无所旁顾。需要注意的是,苟子之学,以礼为归,他所论的学,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学习的概念,而是指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
他特别强调学习之根本目的是为了积善成德,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说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并接近贤师益友。这也是贯穿在他全书中的一个观点。文章词藻丰富、比喻繁多,是《苟子》书中最美丽的篇章,也是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笔直的木材,合乎墨线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弯成车轮·弯曲的程度能够合乎圆的标。
准了,这样即使再暴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过了。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才能取直,刀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会聪明智慧,行为没有过错了。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日: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们如此的。
《诗经》上说:“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之道。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
2023年荀子读后感读《荀子》有感 版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 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 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 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298 公元前238年间。根据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
精品文档 荀子劝学 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句常常出现在在我们的话语,便出自战国末年着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着作 荀子 在 荀子 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 天论 非相 等篇。荀子在 天论篇 开头便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读后感
荀子 全书三十二篇,而以 劝学 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 又以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 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 为之,人也 舍之,禽兽也。劝学 这篇最重要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