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读后感

发布 2023-07-26 00:37:57 阅读 7156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

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

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

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

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

“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

这时候才可谓之**,即成就道业之人。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

精品文档 荀子劝学 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句常常出现在在我们的话语,便出自战国末年着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着作 荀子 在 荀子 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 天论 非相 等篇。荀子在 天论篇 开头便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读荀子读后感

荀子读 荀子读后感。读后感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 荀子 一书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校订,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 孙卿新书 后来唐人杨惊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 荀子 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 荀子 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据刘向 叙录...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劝学读后感篇一。劝学 第一句话就说 学不可以已 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才能青出于蓝。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进是不行的。学,需要耐心,静心,潜心 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