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周年征文

发布 2023-08-07 10:10:59 阅读 7805

建国70周年征文5篇。

篇一】相信一提到“杆秤”,大多数人都有印象,因为以前只要进市场就会看见它。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秤的推广普及,以及市场监管逐步严格,杆秤开始慢慢退出舞台,偶尔会在乡镇的集市上看见,大多数都将杆秤存放了起来。

木杆秤主要由秤杆、秤钩、秤砣、秤星等部件组成。我家的杆秤也用了几十年,伴随我家父母多年,就在秤砣与秤杆此起彼伏间完成了一桩又一桩的交易。

父母常教导我们,做生意要讲究诚信,短斤缺两,折的是福禄寿。有一次父亲卖菜,给一位大娘少秤了二两,结果可想而知,大娘也是一个长期做生意的,自然一提菜就知道有多少。大娘对着父亲说道:

“小伙子,我也是做生意的,自然知道其中之道,我倒不是非得要你给我补秤,缺个二两的,我少吃几口也就结了。可是你要是故意少给人家秤,那生意会越做越差的。做生意诚信最重要,卖东西卖的是回头客。

”父亲自知理亏,并没有反驳。“你看到那秤杆上的定盘星了吗?在约秤之前必须先打下定盘星,目的就是要你公平交易。

若要称物先要称一下自己的良心,要把心摆正。古人对我们做买卖的早有训诫:‘若要欺天负人,瞒心昧己,神明也不保佑。

’那神明都不保佑这个人了,你说这个人还能活的好吗?所以你别以为缺斤少两是占便宜。你的命都没神护佑了,你要那钱又有什么用呢?

你不该好好权衡,权衡吗?”自那以后,父亲便再也没有缺斤少两,每次都是让秤杆高高扬着淳朴的头颅。

后来父亲做起了活禽生意,由于他诚信经营,有多个老板都愿意把去乡下买进的鸡放到他那里卖。看着父亲在车上车下搬活禽,看着几个人抬着秤,一起秤,每次秤杆都是高高扬起。买家看到这样的情形,当然下次继续到你这里买,自然而然的生意也就做起来了。

还记得那时候的人们,发现自己发胖了,于是叫上两个人,自己挂在秤钩上,两人抬着秤,称体重。小孩子天性使然,好动顽皮,每次我都想去把玩秤,父母便无数次的警告我,不许动秤,容易碰坏。偶尔我会称父母不注意,偷偷把秤拿出去玩,找各种东西来秤,随之而来的便是父亲的一顿揍,完全不顾我好奇的心,揍了以后,会消停一会儿,隔一会儿,还是会继续“作案”。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秤开始普及,人们做生意开始选择电子秤,我家也开始换成了电子秤,既方便又快捷,就连现在小孩子都能用电子秤,可见电子秤是多么的备受欢迎。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还会出现智能秤,杆秤便会真正退出舞台。对于陪伴我们无数岁月的杆秤,应该牢记于心,毕竟杆秤中孕育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不管时代如何变,杆秤背后的一些文化记忆早已烙进历史。

篇二】我的老家在天津市的郊区农村,七十多年前,北京的钢铁厂到周边省市招工,我姥爷那个时候才二十多岁,身材魁梧、为人忠厚,很顺利地被录取当了工人,带着我姥姥到北京落了户,后来又有了我妈。俗话说,故土难离,自从来了北京,春节回老家探亲就成了他们的念想儿,也成了我家的传统,我们回老家的路也一走就是七十年。

火车加牛车,一昼夜。我妈回忆说,她小时候最怕的就是回老家,那是五十年代末,寒冬腊月的京津一带滴水成冰,才记事的她就要跟着我姥姥姥爷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辗转七八个小时,天大黑的时候到达杨村火车站,而我太姥爷则会从家里套上一架牛车,车上放一床棉被,到火车站接上这星夜兼程的一家三口。牛车还要在吱吱呀呀的声音中逛荡到半夜,才能远远望见老家那低矮的院墙和土坯房。

我妈说到现在都记得老牛车那吱吱呀呀的声音和沉重却不暖和的大棉被,每次在回老家的路上都会冻得一边打哆嗦一边哭鼻子。这时候,姥爷就会给她讲开国大典那天,自己在天安门广场上拽着氢气球,听***讲话的故事。

公交换长途,大半天。大概九几年的时候,姥爷已经去世,我妈在医院工作,每年春节几乎都在病房值班,所以回老家过年的规定动作就由姥姥带着我这个“拖油瓶”来完成。我家住在北京西郊,回老家那天需要凌晨五点起床,倒上三四趟公交车由西向东横穿北京城,赶到位于东郊的长途客运站坐每天唯一的一班长途车,虽然要在车上颠簸五六个小时,但是下车再走几步就能进院儿了。

姥姥心疼村里的亲戚们,每次回去都要带上城里才有的各种熟食、点心,而十来岁的我就成了拎东西的主要劳动力。回老家的长途车只有这一趟,每年春节前这一班车上都会出现一位气喘吁吁的老太太,带着一个拎着大口袋一脸不情愿的小丫头。这时候,长途车的售票员阿姨都会爽朗的笑着和姥姥打招呼:

“大妈,又回老家过节啊,今天保证把您娘儿俩送到家门口!”

自驾跑高速,两小时。2023年,我的孩子快三岁了,我们也买了私家车,回老家不用再赶火车、赶长途,时间安排可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了。这一年的春节,我们一家老小自驾回老家过年,车子跑在平坦通畅的高速公路上,爱人专心致志地驾驶,孩子在车里一边玩玩具一边被我妈逗得咯咯笑,我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手里拿着给老家的孩子们准备的红包。

村里的生活已经十分富足和便捷,我小时候要扛回去的那些罐头、熟食和糕点,再也不是稀罕物。后备箱里放着的几瓶二锅头,也只是我们作为“北京亲戚”给老家的长辈们带去的一份情怀。两个小时后,我们已经坐在老家的热炕头上,长辈们交流着养生诀窍,我们这一代聊着即将召开的奥运会,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玩儿成一团。

地铁连城际,二十分钟。最近一次回老家是今年4月份的一个周末,此行目的是为了到家附近的购物广场逛街。这次我们选择了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搭地铁到北京南站,不用出站就能接驳到城际列车,从早上六点多到晚上九点多,每二十分钟一班的城际列车让去到另外一座城市如同本地通勤一般快捷。上车坐定后,我给在老家的表弟打**说:“二十分钟后出站口见!

”列车平稳地行驶,我看着车厢里的led显示屏,显示时速到了了每小时320公里。二十分钟后我们如约碰面,一起逛到尽兴。回到老家的院子里,原来的老宅子已经翻盖成现代风格的庭院,花架上的紫藤正在萌发,村里完成了煤改气的清洁能源改造,锃光瓦亮的燃气炉取代了黑黢黢的煤火灶。

和我表弟聊天得知,他家的工厂获得了市级先进企业的称号。

篇三】中秋节回家,吃完饭一家人坐在一起翻看老**,从一张张发黄的**翻到最近几年的**,仿佛一根时间轴,把这些年来在衣食住行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连接起来,越发凸显出了如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用我妈妈的话说就是“现在的日子真的太好了”!

衣”的变化。这是一张三岁时候在白塔公园拍的**,胖嘟嘟的小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脚上蹬着一双红色的拖鞋,对着镜头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妈妈看着这张**说道:

“以前怎么这么穷,梅梅儿脚上这双拖鞋还是一双凉鞋穿烂了改的,衣服也是补了又补,哪像现在的娃儿哟,衣服穿都穿不完。”我看了看我旁边坐着的小家伙,可不是吗,还没出生我就怀着激动的心情采购了一套套新生儿衣服,小家伙长得快,一个季度都要买几身。不仅仅是孩子,大人在穿着上也更讲究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个性就有许多琳琅满目的选择,哪像以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食”的变化。一张舅舅蹲在一块石头上,香喷喷吃着一碗面的**和去年妈妈过生日时候拍的**形成了对比。那天妈妈做了酸汤鸭、芋儿烧鸡这些肉菜,还有炝炒莲白、糖醋茄子这些素菜,摆了满满一桌子。

据妈妈回忆,小时候他们的零食就是水楂子、高粱杆、桑果子,有时候割猪草,就采些野蘑菇,挖些折耳根回去下饭,肉是很少吃的,因为买肉要用肉票,只在重要的日子才会买上一些肉。现在的日子就不同了,人们讲究的是“舌尖上的美味”,不仅要吃的饱,还要吃的好,吃的健康、绿色。菜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天南海北的蔬菜瓜果都可以买到,更是有美团、饿了么这些app,只要你想,美味一“键”送达。

住”的变化。这是一张家里老房子的**,是2023年读大学那年,家里要拆老房子,我用手机拍了一个留念。两层的砖房是97年的时候,父母一手一脚修建起来的,红色的门框油漆已经脱落,青瓦上布满了青苔。

其实2023年以前,家里还是茅草房,一到下雨天,就要体会一下“床头屋漏无干处”。后来父母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做起了小本生意,慢慢攒够了修楼房的钱,终于在2023年修起来村里第二栋小楼房。2023年,村里土地被征收,乡亲们的房子都被拆掉,搬到了新建的安置房。

安置房的周围交通便利、购物方便,从以前的土房子到现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乡亲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行”的变化。还是家里老房子的**,院坝里面停着一辆电瓶车,这辆电瓶车可是家里面代步的工具,还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每次生病了,爸爸就用电瓶车把我载上,骑很远的路到隔壁村去看医生。家里面最早买的车是一辆三轮车,载猪草、载货物、载人,这辆小小的三轮车发挥了大大的用处。

读初中的时候,爸爸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每当我骑上自行车猛踩脚踏板,我就成了“风一样的女子”。最让我妈骄傲的一件事,就是爸爸居然学会了开车。“我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屋头能买得起一辆轿车”,妈妈这样说。

前段时间,妈妈打**说:“梅梅儿,我们这里的动车站开通了,你中秋节回来直接买到家门口的站,我来接你。”“行”的变化,让我离家的距离更近了。

衣食住行”的变化折射出来的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方方面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日子还会越来越好,“中国梦”的实现也将指日可待。

篇四】记得小时候,因为我是四兄弟中的老幺,自然格外地得到父母的疼爱,哥哥们逢事都让我三分。另外我凡事都听父母的话,一点也不淘气,学习成绩也不错,是家里公认的宝贝疙瘩。

我在无忧无虑中度过了童年。那时我家里的生活水平很低,一年中大都只能吃高粱米和玉米面的窝窝头,不过我却可以吃上锅里唯一的白面馒头,常常把仅大我三岁的三哥馋得直流口水。

我从九岁开始写日记,坚持每日一篇,写完就让父亲批改,用意就是以写日记的细微进步赢得父亲的赞许和奖励,不时会得到一册小人书。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12岁上了小学五年级时,我渐渐对这种赞许失去了兴趣,只让父亲看作文而不让看日记了,因为我的日记里写了一些自认为是“秘密”的东西。

并且我心中突然“萌发”出一种愿望:迫切想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抽屉。因为家里人多,抽屉大都是一家人共用的,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要占为己用,很害怕遭到家人们的反对。

可自从有了这样的念头,就再也摆脱不掉了,并且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至于吃夹了香油的白面馒头也咽不下几口。母亲以为我病了,用手摸了**的额头,当然不烫。问我是不是那里不舒服,我摇了摇头。

母亲急了,回头厉声责问哥哥们是不是谁惹了我。我不想让哥哥们背黑锅,才鼓足了勇气,对母亲小声说:“娘,我想要一个抽屉,一个我自己专用的。

”母亲愣愣地望着我,没有说一句话。我被看得浑身像有蚊虫叮咬一样不对劲,连忙又解释说:“只要你答应,我以后情愿和你们一样吃窝头。

”晚上,我听到母亲同刚下班回来的父亲小声商量着什么。第二天,母亲清理出一只小抽屉,父亲给这个小抽屉安上了一把小锁,把钥匙递到我手中,然后用手拍了拍我的肩头。

转眼我就要从小学升到初中,要离开所在的村到镇上的中学去读书。我们村位于所属镇的边缘,离镇子十几公里远,而离另外一个乡镇的后屯中学只有2公里。于是父亲特意托人,想把我转到后屯中学。

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 建国70周年,我家之巨变

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 建国70周年,我家之巨变。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缩影,不仅反映出一个普通百姓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兴旺的美好家境,同时反映出一个多灾多难国家走向复兴富强的繁荣景象。我家在建国70周年前后的巨大变化,正印证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历史跨越。1949年时家...

建国70周年征文

征文1当春风絮絮吹来,当万物焕发生机,你是否曾感叹祖国的千山万水是多么雄壮啊!当夏雨滂沱而下,当烈日高挂天空,你是否在为祖国的一山一水而担忧呢?在秋风瑟瑟吹过,当花谢叶落的时候,你是否会触景生情,心中是否会有一丝惆怅呢?当冬雪轻轻飘落,当万物银装素裹,你是否也会为此心潮澎湃呢?一年四季,互相交替,我...

建国70周年征文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下面是作者为各位老师家长学生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欢迎 建国70周年征文一。1949年10月1日,在这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新中国成立了,这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一个美好未来的开始。今年,是祖国母亲70周岁的生日,这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