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经济学》读后感

发布 2023-08-01 04:12:34 阅读 9168

2024年11月的开端,在家宅了一天,看完了《一课经济学》,简单分享,输出也是为了加深自己对书的内容的理解。关键我们需要看清楚钱背后的东西。本书主要用25课时的内容主要传达2个观点。

破窗理论及其各种伪装的破窗谬误;人为干预经济总是事与愿违,虽然出发点是好的。

一家商店好好的橱窗,被一个小孩打碎了。老板要买块儿玻璃,把橱窗给补上。这块玻璃两百块,老板损失了两百块很伤心。

这时候邻居就跑过来劝他,说别伤心了,虽然你损失了两百块,但你想想,如果你这玻璃永远不碎,那玻璃店老板不就饿死了?玻璃店老板赚了你这两百块,就可以去买面包、买衣服。这样烤面包的师傅,做衣服的裁缝,他们也都有了生意,他们赚了钱,也要去消费。

所以你看,虽然修橱窗花了200块钱,但你推动了这么多的产业发展,这么多人都因为你受益了,所以不用太伤心,你这是好事呀。

乍一听,这似乎有点儿道理,但仔细想想,这肯定不对。如果这个道理成立,那咱们所有人每天都去砸玻璃好了,这样经济就能不断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谬误。

那为什么这是一个谬误呢?咱们来分析分析。商店老板是把两百块给了玻璃店老板,也的确是给玻璃店带来了一单生意。

但商店老板本来没准备把这两百块钱花在换玻璃上,他可能是准备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吃一顿火锅,现在两百块修了橱窗,就去不了电影院,吃不了火锅了。所以说,这两百块,其实是从电影业、餐饮业转移到了玻璃业,也就是说,这只是转移了财富,并没有创造新的财富。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得出来,破窗谬误的本质,是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增长,说白了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甚至可以理解成是强制性的财富转移,因为窗户打破了,你肯定要换新的嘛。破窗谬误的案例有很多,但你只需要抓住“财富转移”这个核心特征,就能识别它们。

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过去人们总是以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想要让整个社会变好,只要把坏人都消灭掉就行了。比如,外国商品抢占本国市场,那就提高关税,把他们赶出去就好了;某个产业快不行了,**出手帮一把,给补贴,控制**,这样不就拯救了一个产业吗?

劳动人民的收入非常低,生活非常贫困,好办,设定一个最低工资标准,让每个劳动人民都能赚到更多的钱。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抱有这种淳朴的想法,这是一种“事与愿符”的想法。但经济学家可不这样想,经济学要研究的,是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很多时候,人们的好心,往往会办坏事。

比如为了保护本国的就业岗位,设置**壁垒;比如要扶持一个产业;再比如为了保护低收入人群,设置最低工资标准,这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好事,实际上都是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的典型案例。

在经济学家们还在争论市场和**谁说了算的时候,其实人家早就同居在一起了。市场经济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才得以狂飙突进,国家在市场经济的支持下获得前所未有的权力,但是,当国家和社会都强大起来之后,当它们已经结合得密不可分之后,它们反而在彼此相处时发生了许多冲突。现代市场经济就如同国家和社会的结婚,它们有相互间的默契和体贴,也有彼此间的抱怨和争吵,在极端沮丧的时候甚至会以离婚相威胁。

这就是人生。

《经济学演义》读后感

最近读了张世贤的 经济学演义 这是我看到过的中国化的最白话的经济学书,他把曹操 袁绍 孙权以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祢衡击鼓骂曹等脍炙人口的三国人物和情节,嫁接天想 联想 彩虹 长虹 乐哈哈 娃哈哈 德嘉 嘉德 拍卖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市场经济主角,从而引出一个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这种写作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 不会赚钱 不会投资 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

媒介经济学读后感

媒介经济学 概念与问题 读后感。文化产业管理赵云。皮卡特的 媒介经济学 将经济学的普适理论与媒介市场的特殊现象相结合,在对市场中的行为主体的行为决策进行剖析的同时,以媒介为案例,在介绍市场竞争 劳动力需求 生产者决策 媒介产品的市场表现等推动媒介市场的力量后,深度解析了媒介市场的经济现象。市场经济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