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
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
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
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
他是一个痛苦的人。
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
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
篇幅。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
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
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
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
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
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
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
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
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
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十九年,天之苍苍,但芸芸的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
苏武本以十九年书写着民族不屈的丹青。
记得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己的生命永远小于自身的信念值。
在。中国,这样的人也可谓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古代。
中国,生命对于一个壮士英雄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而《苏武传》中的苏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他拥有“真金不怕火炼”的伟大气节,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没有投降,没有退缩,他始终信念如磐石一样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而和他相比,其他的配角就相差甚远了,与苏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在事情败露后又经不起考验,叛变投降。
而在相比下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的纷争,欲以死息祸,而面对匈奴的劝降也是种坚定不移的坚守着自己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的**求荣,阴险狡诈与苏武的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李陵的为一己之私而叛国与苏武的以国家利益为先。
这些都能强有力地表现出苏武是个爱国忠贞的真君子。
而往往做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而李陵的一番话也无疑翻起了苏武内心的浪花。
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一定使苏武痛不欲生,可是他仍然舍小家。
为大家。为国忠贞的信念战胜了一切。
他对卫律,义正言辞地指责卫律的**行径,并且列举了惨痛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
为的就是告诉他一个道理:多行不义必自毙。
他也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啊!
是坚定的爱国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即使始出强壮,发白归汉,相信苏武一定无怨无悔。
苏武传读后感
读 苏武传 有感 一 端一杯清茗,翻开泛黄的书叶。看到赫然醒目 苏武传 苏武,这个大汉臣子。坚贞不屈北海牧羊十九载,我仿佛看到在茫茫的草原之上,一个背影携着正义从地平线上缓缓出现,渐近,渐近 神情悲愤 面目刚毅,眉头的皱纹记载了那些苦难的日子,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最高定义。天汉元年瑅便单于继位,恐怕汉朝...
苏武传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苏武传读后感 一 读 苏武传 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的报恩者和把 臣事君,犹子事父 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
苏武传读后感
虽有战国时期屈原的 离骚 南唐时期李璟的 浣溪沙 北宋时期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 西汉时期司马迁的 鸿门宴 可我独爱东汉时期班固的 苏武传 人生如风,岁月如歌。与清风拂过,歌声远逝,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思考。在精美的古文中,究竟该怎样欣赏?放下急切的步伐,细细品味,我们会更加懂得人生的真谛及那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