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梨产业的发展回顾

发布 2023-06-05 13:57:28 阅读 1709

李秀根。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一、改革开放30年梨产业发展历程及成就。

我国是世界栽培梨的三大起源中心(中国中心、中亚中心和近东中心)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远在周朝时期我国已种植梨树,《诗经秦风晨风》中就有记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简上记载了2100多年前的梨树种植情况。

梨在我国不仅栽培历史久、而且面积大、产量高。由于梨果质脆、汁多、酸甜适口、多具芳香,适合我国人民的口味,因此,梨果一向深受人们的欢迎。梨树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强,是我国南北各地区栽培最为普遍的果树,东至海滨,西自新疆,南起广东,北至黑龙江,几乎到处都有梨树栽培;其栽培范围之广,为其它各种果树所不及;又因梨树对栽培条件要求较低,而且产量较高,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梨果产业一直在不断发展。

据农业部统计,2023年全国梨树面积107.13万hm2,产量1289.5万t,分别占全国水果总面积的10.

2%、占世界梨果收获总积的57.9%;占我国水果总产量的2.2%,占世界梨果总产量的63%,可谓是世界梨果生产第一大国。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梨产业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前5年,即2023年-2023年为逐步恢复阶段;第二阶段:

1984-2023年为稳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23年—2023年为结构调整阶段:第四阶段即2023年—2023年为快速发展阶段;第五阶段即从2023年至现在进入稳定提高阶段。我国梨产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是以扩大面积提高总产的外延式扩张,生产经营管理比较粗放;从第五阶段开始走向以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区域布局和调整品种结构为主的发展之路,果品质量明显提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使我国梨产业稳居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位置。

一)面积、产量和单产的发展变化。

在第一阶段,我国梨树种植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2023年284.26千公顷恢复到2023年的301.33千公顷;在稳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到2023年全国梨树面积突破487.

47千公顷。与第一阶段末的2023年相比面积增长了1.6倍;在结构调整的第三阶段,其面积增长缓慢,5年间全国梨面积只增加了33.

73千公顷。在快速发展的第四阶段,全国梨面积由2023年的521.2千公顷增加到2023年的932.

65千公顷,4年间面积增加1.79倍。在第五阶段,梨树种植面积增长速度减缓,15年间面积仅增加了154.

35千公顷,尤其是2023年和2023年全国梨面积均呈稳中略降得态势。(见下图)。

从图1还可以看出, 2023年至2023年29年间全国梨园总面积从301.2667千公顷发展到到1071.7千公顷,增加了3.

6倍。全国梨园总面积变化在2023年—2023年间梨面积增长出现了2个拐点,分别在2023年和2023年。

就产量而言,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梨的产量基本成增长趋势。其中总产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79--2023年的9年间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总产量从143.

79万吨上升到27.213万吨;第二阶段:1988-2023年,3年期间梨的总产量程略优下降的态势,由2023年总产272.

13万吨下降到2023年的249.78万吨;第三阶段;从1992—2023年,其总产量直线上升,15年期间总产量从2023年284.61万吨上升到2023年的1289.

5万吨,净增加了1004.89万吨。

就单产而言,2023年到2023年的变化趋势正好与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相反,每一个发展高峰的出现,导致了平均单产降低。而从2023年开始,随着面积的平稳发展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单产业呈稳定上升状态。到了2023年全国梨果平均单产达到了12.

04吨/公顷。,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到现今梨单产翻一番的目标。

二)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梨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优质果率较改革开放前的(2023年)5%提高到现在的45%,其主要表现在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的提高,果品安全质量的上升。如更加注重果形的端正一致,口感的酸甜适度,农药残留量的逐步降低,无公害果品已成为梨果质量的基本标准。但总体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在外观品质上表现为:果实整齐度差、果个偏小、果形不正、色泽不均。在内在质量上表现为:

部分品种果肉颇粗,石细胞稍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风味较淡,口感欠佳。优质果和高档果率比例偏低。而发达国家在果实采收后,要进行精选、分级、清洗、防腐保鲜、精细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并采用气调贮藏、冷链运输,在冷气货架下销售,优质果率可保证高达70%以上,可供出口的高档果占总产量的50%左右。

三)采后贮藏保鲜及加工业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梨果贮藏保鲜业快速发展。目前,梨果贮藏保鲜能力从2023年的50万吨上升到2023年360余万吨。约占全国梨总产量的28%左右。

贮藏保鲜技术也由过去的“半地下室窖藏、土窑洞贮藏逐步发展到恒温冷藏与气调贮藏。但这种恒温冷藏与气调贮藏量与生产量相比仍显得数量很少,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

在加大梨果贮藏能力的基础上,梨果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加工能力迅速提高,到2023年鲜梨加工量达到了100万吨左右,占全国梨果总产量的7.8%。加工品也由过去较少的梨清汁、罐头或梨糕糖产品逐步向梨汁饮料、浓缩汁、梨罐头、梨脯、梨酒等多种产品发展。

由于梨浓缩汁在国内外市场比较受欢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位较高,如美国东部**有2023年的730到2023年1400美元/吨,因而梨浓缩汁生产线不断增加,梨浓缩汁产量也不断提高。除此之外,梨清汁、浊汁也有生产。梨罐头也是梨的主要加工产品之一。

梨罐头在2023年的出口量为2170.38 t,出口售价约合人民币0.547-0.

614万元/t。主要出口到欧洲、北美洲各国,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但总体而言,我国梨加工业起步较晚,滞后于梨的栽培业发展。由于受经济和技术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产业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这种产业特点决定了我国梨的90%以上是鲜食品种,缺少加工品种,而先进国家加工品种一般在50%以上。同时我国梨加工水平低,加工产品少。

梨浓缩汁和梨罐头是最重要的梨加工品。由于原料性能品质不专。

一、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加工品种有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造成国际市场竞争力不高。

(四)出口**不断增加。

我国梨果生产总量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首位,但是梨果出口量多年来一直处于很低的位置(6万吨以下),梨果出口与生产量极不相称。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加大了梨果出口的力度,梨果出口总量自2023年以来稳步上升,年均增幅达9.23%。

2023年以前中国梨果出口量一直处于10万吨以下,增长速度缓慢,1980—2023年均增幅仅为6.65%,但2023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我国梨果出口量达到40.12万吨,同比2023年增加了7倍。

2023年以后中国梨果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中国加入wto,给梨果出口带来了机遇,我国梨果出口面临的外贸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促使中国梨果出口跨越式发展。2001—2023年则分别比2023年增长了.19%,39.

75%,36.49%。2023年为18.

22万吨,2023年达到了24.35万吨,2023年达到了29.7万吨,2023年达到31.

35万吨,2023年为33.13万吨,2023年达到36.83万吨,2023年达到40.

12万吨,创历史新高。

五)品种和熟期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全世界梨属植物约有35个种,用于栽培的主要有秋子梨、白梨、砂梨和西洋梨4个种类。目前,我国梨栽培品种涵盖了这4个种类,传统大量栽培的品种有近100个,如秋子梨系统的南果梨、花盖、安梨、京白梨等;白梨系统的鸭梨、雪花梨、茌梨、库尔勒香梨、长把梨、金花梨等;砂梨系统的苍溪雪梨、云南宝珠梨、黄花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品种选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培育出来一大批品质优良、丰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如:

黄冠、翠冠、红香酥、中梨1号、金水酥等, 并迅速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见下表),取得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我国积极引进国外梨优良品种,以丰富我国品种类型。选后从日、韩引进了诸如丰水、新高、**梨、园黄、幸水、南水、晚秀等品种,近年又从欧、美引进的西洋梨如巴梨、康佛伦斯、红安久、早红考密斯、阿巴特等品种在我国表现较好。

上述品种的培育成功和引入,不仅优化了我国梨品种结构,而且对梨品种和熟期的调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梨品种和熟期结构更加合理。目前我国早、中、晚熟梨的比例已由改革开放前的7:23:

70调整到现在的18:27:55。

具体表现在早熟梨品种在逐年增加,由2023年前的不足7%上升到现在的18%,主要栽培品种有:翠冠梨(约占8.0%)、中梨1号(绿宝石,约占3.

5%)、早酥(占2.5%)、雪青(占1.5%),其他品种约占2.

5%。中熟品种梨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2023年前的23%上升到现在的27%。其主要品种有:丰水梨(占7%)、**梨(占6%)、黄花梨(占5%)、黄冠梨(占4.

5%)、园黄 (2.5 )湘南梨(占1%),其他品种约占1%。

晚熟梨比例在逐年下降,从2023年前的70%下降到现在的55%。主要品种有:砀山酥梨(占23%)、鸭梨(占12%)、库尔勒香梨(占5%)、南果梨(占4%),金花梨(4%),雪花梨(占3%)、新高(1%)、苹果(1%),其他品种占2%。

(见下图)。

六)区域布局更加优化。

我国梨种植范围很广,除海南省、港澳地区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梨树栽培。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华北白梨区(河北及鲁西北);环渤海(辽、冀、京、津、鲁)秋子梨、白梨,西部地区(新、甘、陕、滇)白梨,黄河故道(豫、皖、苏)白梨、砂梨,长江流域(川、渝、鄂、浙)砂梨五大产区。

这种生产的区域性分布由改革开放前的普遍种植到现在的相对集中发展。从栽培面积来看,2023年冀、川、辽、新、陕、鲁、甘、云、豫、黔为我国10大主栽省。共有栽培面积715.

2千公顷,占全国栽培面积的66.67%。就产量而言,位居前10位的省份是河北、山东、安徽、四川、河南、辽宁、江苏、陕西、新疆、湖北。

拥有产量1022.51万吨,占全国梨总产量的79.29%。

从地域来看,华北白梨区是我国梨的最大产区,其产量约占我国梨总产量的25%,其次为西北黄土高原白梨区,其产量约占占全国梨总产量的19%,再次为长江流域砂梨区及黄渤海湾秋子梨和白利区,上述两区各占全国梨总产量的16%,排在第五位的是黄河故道白梨、砂梨区,其产量约占全国梨总产量的13%(见下图)。这种区域的相对集中为我国梨的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打下来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梨产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梨果生产发展迅猛,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与入世后国内外市场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区域布局与品种结构仍不尽合理。

在梨生产区域布局上,仍缺少通盘、科学、合理的区划,贯彻适地适栽的原则不够坚决。一是在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仍有大量梨的栽培,究其原因,主要是在2023年水果市场放开以后,由于梨果生产效益较高,导致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果农,不顾当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条件,违背适地适栽原则,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二是在适宜区缺乏品种区划,盲目发展不适宜与不适销对路的品种。

与此同时,我国梨栽培面积、产量虽居世界首位,但品种结构颇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一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鲜食品种占主体,加工品种寥寥无几。鲜食品种栽培面积、产量均为全国栽培总面积、总产量的95%以上,加工品种不足5%,目前只有软肉秋子梨的 ‘安梨’、‘南果’和西洋梨的‘巴梨’等极少数品种呈加工主角,致使我国梨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加工产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梨加工业的长足发展;二是品种熟期结构搭配不尽合理。

个别晚熟品种如砀山酥梨、金花梨的比例偏多,约占全国梨栽培总30%、总产量32%。三是主栽品种单一。砀山酥、鸭梨、雪花、金花一直是四大晚熟当家品种,其占据我国梨栽培总面积、总产量的2/3份额,面临成熟期过于集中,面积大、产量过剩、果品采后市场销售压力大、**低、卖果难之局面。

四是在部分梨产区,一些产量、效益低,销路不畅的老、劣品种仍占相当比例。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会计发展历程

摘要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特定时期的会计发展水平是以该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前提的。会计总是与特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并随着它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会计行业紧紧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我国的会计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特别是近5年来,赶时趁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会计发展历程

摘要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特定时期的会计发展水平是以该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前提的。会计总是与特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并随着它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会计行业紧紧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我国的会计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近5年来,赶时趁势...

改革开放30年甘肃省粮食产业发展点评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各级党委和 坚持抓粮食生产不动摇,带领全省人民努力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30年来,我省粮食生产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粮食总量实现了省内自求平衡,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粮食产量逐步提高。改革开放前,我省粮食单产水平很低。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