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难忘的小院

发布 2023-06-05 13:45:28 阅读 5816

每次路过坐落在xx区新华路上的xx文化宫旧址,我总会下意识地驻足停留,久久地凝望。这个逼仄的小小院落,有着我文学的梦呓,有着我留恋的文学时光,更有着我永远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这个小小的院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是天津市的文学中心之一,也是全市文学青年热烈向往的神圣之地之一。

那时候这里活跃着抱有文学梦想的一群“文青”,而能把这些文学青年聚拢到一起的则是xx文化馆的文学组。

大约是2024年或是2024年,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小院。那时候我不知道,这个小院将会给我带来命运的转变。那时候,因为高考落榜我进入工厂,当了一名抡大锤的学徒工。

在感觉前途渺茫、想要急切抒发心中感想之时,从小爱读书的我开始萌发了写作的冲动。可是去**学习写作?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写作的人,也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个能够交流的人。

也就是这时,我认识了天津**社zd部记者董建津,他告诉我,xx文化馆(xx文化宫前身)有个文学社,文学社分为两个小组,一个普及班,一个提高班。每个班不到二十人。你可以去文化馆,对你创作肯定大有帮助。

当然你肯定要先去普及班,先听听大课吧。

我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秋季的晚上,我拿着董建津写的介绍信,来到了xx文化馆。在这个小院里,我见到了负责人王琴老师(几年前已经去世)。当时,王老师已经从文化馆退休,但她继续热心文学事业。

在满天的星光下,老太太热情地向我大致介绍了普及班的情况。就是从那年开始,新华路上的这个小院落,成了我每天想念之地,几乎每天我都在盼望星期五快点到来。文学活动的日子,对于我来说,犹如一个信徒去朝圣一样。

文化馆地处xx区繁华地段,劝业场是当时全市商业最繁华所在,不仅是xx区的地标,也是天津商业的标志。街道上每天都是车水马龙,大街上永远没有清净的时候。处在市中心的文化馆小院却成为闹市中最为安静的地方。

小院子灯光有些暗淡,小楼的楼梯非常狭窄,木楼梯,踩上去吱吱作响。这么多年过去了,木楼梯的吱吱声似乎还能记起来,闭上眼睛想象那个样子就像是昨天一样。

当时要想成为xx文学社的一员,除了户籍必须在本区之外,在本区上班的文学爱好者也能成为文学社员。我记得,当时文学社员有苏书堂(已去世)、扈其震、李玉林、王松、尤德汉、吕舒怀、王富杰(已去世)等,普通班的辅导老师是天津商业大学教授写作的李凯源、提高班辅导老师是《新港》编辑部的**编辑李兴桥(已去世)。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不,至今在我记忆里,xx文化馆就像劝业场、xx路一样,是我心中的“xx地标”。她是那样坚固、那样永远,不可更改。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记得有一年夏季的晚上,我从家里出来时,大雨还在下,父母不让我出门,但我想去,一个星期只有一次,因为下雨不去,该是多么遗憾。我固执地打着伞冒雨前往。

雨越下越大,几乎变成了瓢泼大雨。xx文化馆地势低洼,等我走到文化馆门口时,雨水已经到膝盖处了。深黑色的雨水,在路灯照射下,闪烁着暗幽的目光。

但我还是看见了几位文友已经站在文化馆的大门前,路灯下他们衣服完全湿透了,一个个就像落汤鸡一样。因为雨太大,晚上的文学活动临时取消了,那时候李凯源***大概也已经五十多岁吧。我们几个人没有走,打着伞、站在雨水里,依旧热情地讨论创作。

那样的情境怎会忘记?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只要想起来雨中的那一幕,还会激动,还会无限畅想。

xx文化馆除了两个文学班,还办了一份报纸,叫《百草园》,一份对折的油印小报。当时能在这张小报上发文章,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后来文化馆出资,出了一本xx区的作者作品集,很厚,好像叫《草露集》吧,我的一篇小**选登在上面,已经成为我文学之路上特别的标记,也可以说是“xx标记”吧。

再后来,我从普通班去了提高班,两年以后的2024年,我的第一篇**在《新港》发表,以后逐渐走上专业创作之路。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讲xx文化馆是我的文学福地,那里有我美好的记忆,是我文学之路的起点。

这种美好的“xx记忆”,始终是在延伸的。

2024年的时候,我又一次来到xx文化馆,但不是因为文学元素,而是成为财务组的一名出纳。我在xx文化馆干了两年,那时年轻,无论领导还是普通干部,对我都特别好。本来我是有机会调进文化馆的,但是后来阴错阳差,我离开了文化馆,去了市作协。

在文化馆当会计的那两年,依旧是我难忘的两年,那时候我25岁左右,我走时他们还都劝我留下来,说是再等等,肯定能正式调进来的。最后虽然我走了,但是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记忆。再后来,文化馆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文化馆也在不断变化,再后来在新兴路又修建了新馆,条件、场地都大有改观,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也是不断丰富。

回首往昔,感慨不已。

一座城市应该有坐标,一个地区也应该有坐标。有的城市、地区用高楼大厦作为地标;有的城市、地区用繁华的商业做地标,有的则是用文化名人故居做地标。这些都无妨。

必须承认,xx区拥有这些所有的地标元素,但是xx区在表述这些地标的同时,还把“文化”包容进来,时刻不忘文化内涵。

xx区大气、舒展,有着独特的气质。作为有着很多年户籍的xx人,作为与“xx文化”曾经紧密相关的人,时刻关注着xx区的发展、建设。

xx区拥有文化,拥有文化的关键,在于xx区重视文化,始终没有忘记文化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关键所在。我这样讲,当然是有感受的,曾经在xx文学社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

祝福xx永远充满朝气、活力。仅从文化馆的发展变化,就能看出来改革开放四十年代xx区的前进路程。而这种前进路程中,又能始终看见文化的旗帜高高飘扬。

而这一切,又都来自亲身感受。没有感受,怎么能拥有情感?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我的教学变化史。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沁阳市实验小学王文珍。197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一年。那一年,一个睿智的伟人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为中国描绘了一幅壮美蓝图,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 从此,沉睡的东方巨龙冲上了万里云霄。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四十年,中国人民...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家乡巨变。四十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我的家乡是一个又小又破的一个小村子,听奶奶说那时水南水北都是黑灰灰的平房,三五座四五层的楼房,兀立在平方中,十分夺目吸睛,只有两条窄小的主街道,到了夜晚,灯稀稀拉拉的,孤零又冷落,村子显得特别寒碜。如果深夜独自上街,四周黑漆漆的,心中难免有几分恐惧。随着改革开...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40周年纪检监察工作的认识和体会。自197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同时也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40周年之际。40年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的摸索前进,历经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探索,并从无到有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