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水灾专项应急预案

发布 2023-06-01 19:56:28 阅读 9017

目录。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

1.1事故类型 1

1.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

1.3危害程度分析 2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

4 预防与预警 3

4.1事故的预防措施 3

4.2做好应急救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

4.3抢救遇险人员的规定 6

5 信息报告程序 6

6 应急处置 6

7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9

7.1应急物资同本综合应急预案(略) 9

7.2应急救援保障 9

7.2.1内部保障 9

7.2.2外部保障 10

隆尧邢周石膏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为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矿山企业应急管理,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保护企业职工人身安全,本着“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原则,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和本矿的《综合应急预案》,结合井下水文地质情况和危险源分析,制定了本应急救援预案。

事故类型为矿井水灾。

1、 含水层:

下更新统(q1)孔隙含水层(组)是井田内最稳定、厚度最大、分布最广的。

主要含水层。其底部为砾石层,上部为中粗砂,砾石层厚度2~8m。本含水层厚度一般为15~30m,单位涌水量0.

4~0.7l/sm,水质为hco3~ca·na型水,矿化度0.5g/l左右。

2、 隔水层:

a)第四系粘土层和亚粘土层分布于各含水层之间,厚度不等,一般5~30m,透水性弱,可视为隔水层。

b)下第三系石膏矿层及其顶板泥岩,致密不透水;各矿层底板泥岩,厚度10~80m,岩性致密,构成不同程度的良兽隔水层。

3、含水组之间水利联系:

经抽水实验证,第四系上部含水层与下部下更新统(q1)孔隙含水层之间没有水利联系。下第三系砂层孔隙裂隙含水层(组)与下更新统q1)孔隙含水层存在着趃弱的水利联系。由于砂岩含水层与矿层之藴有巨厚的泥岩类相隔,且导水性很弱,k<0.

2641m/d,故虽有联系,但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

4 矿井涌水量:

依据《河北省隆尦县邢周石膏矿二矿外围补充勘探地质报告》,本矿为简单水文地质类型。目前矿井实际涌水量6~8m3/h,而且矿井实际涌水量在时间段上平时与丰水期懠明昞区别变化,为了可靠,设计暂定主井开采系统范围水量18 m3/h。

综合分析,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应属中等偏复杂型。

水灾是矿井下主要灾害之一,在石膏矿建设和生产时期,常常会遇到水的危害,发生程度不同的透水事故。轻者造成排水设备增多,费用大, 成本提高,生产条件恶劣,管理困难,采区接续紧张,影响生产建设的发展;重者直接危害职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的安全,造成**或淹井事故。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高效协调以及持续改进的原则。按照事故类别、严重程度和事故地点,分级分别启动预案,实施应急救援。

同本矿综合应急救援预案(略)

为了控制井下水灾事故的发生,各水平及采区都开凿足够量大的水仓。按设计要求配齐工作水泵及备用水泵。每天24小时有人看管。

并采用了水位自动控制装置。水情的记录和日记等制度健全。

各采区开拓掘进工作面在雨季前后主管技术负责检查井下是否有积水区。地测科设专人到地面查看井口和塌陷区内是否有积水。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同时对井下的防水矿柱进行定期检查,各采区必须及时检修水泵和排水管路,发现问邘及时处理维修好,保证止常排水。

各采区掘进工作面遇到断层、水线〃积水区域必须采用打长探眼,进行探水。巷道贯通前必须将被贯通巷通积水排净,保证安全贯通。

各采区各开拓掘进工作面井下作业人员正确及时地判断透水前预兆,发现隐患必须采取探放措施,方可施工生产。

地测科经常对井下巷道密闭出水孔处出水悅况进行观查:雨季及汛期,地测科水文人员经常到现场观测,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矿井发生水灾等重、特大事故后必须攱指挥中心发出指令、调动矿山救护队进行检测、探明灾区情况、抢救指挥部根据灾害性质、发生地点、波及范围、人员分布、救灾的人力和物力、迅速而慎重地制定具体的方案,确定营救遇险遇难的人员和处理事故的作战计划。

井下发生透水事故时,现场工作人员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外,矿应急救援中心应迅速组织抢救,尽可能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设法堵住出水点,以防止事故扩大,如水势很猛,无法抢救时,应组织人员迅速按避灾路线撤至上一水平或地面,根据事故点和可能波及的地区,通知有关人员撤出危险区,尽快关闭巷道防水闸门,待人员撤至井底车场后,再关闭井底车场的防水闸门,以保护水泵房,组织排水恢复工作。

矿山救护队指挥人员应亲自参加组织和参加现场勘察工作,布置应急救援任务,保证应急救援所需的器材,说明检测任务的具体计划和注意事项,给检测小队以足够的准备工作时间。

⑵井下设待机小队,并用灾区**和检测小队保持不断联系,检测小队人数不少于6人。

⑶进入灾区检测,必须携带探险绳、氧气呼吸器等必要装备,视线不清时应用探险棍探测前进,队员之间要用联络绳联结。

⑷检测小队进入灾区时,应规定返回时间或通讯讯号,待机小队应立即进入救援。

⑸进入灾区前、应考虑到退路被堵后应采取的措施,小队返回应按原路,如果不按原路返回,应经布置检测任务的指挥员同意。

⑹检测进行中,应在巷道交叉口设明显的路标、防止返回时走错路线。

⑺进入灾区时,小队长在队列之前,副小队长在队列之后,返回时与此相反,在搜索遇难人员时,小队队形应与巷道中线斜交前进。

⑻检测小队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分别检查通风,气体含量、温度、顶板等情况,并做好记录,把检测结果标在图纸上。

⑼在远距离和复杂巷道中检测时,可组织几个小队分区段进行检测、在检测中发现遇险人员要积极进行抢救,并将他们护送到通风巷或井下基地,然后继续完成检测任务。在发现遇险人员的地点要检查气体,并做好标记。

⑽检测工作要仔细认真,做到有巷必到,凡走过的巷道要标注留名,并绘出检测线路示意图。

⑾检测结束后,小队长立即向布置检测任务的指挥员汇报结果,指挥员及时向救援指挥中心汇报,制定下一步检测及救援的方案。

⑴在引导及搬运遇险人员通过窒息区时,要给遇险人员佩戴全面罩氧气呼吸器或隔绝式自救器。

⑵对有外伤、骨折的遇险人员要作包扎、止血、固定等简单的急救处置。

⑶搬运伤员时要尽量避免震动;防止伤员精神失常时打掉队员的口具和鼻夹而造成中毒。

⑷在抢救长时间被困在井下的遇险人员时,应有医生配合。

⑸遇险人员不能一次全部抬运时,应给遇险者佩戴全面罩氧气呼吸器或隔绝式自救器;多名遇险人员待救时,矿山救护队应根据“先活后死,先重后轻、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抢救。

同本矿综合应急救援预案(略)

1)发生透水事故后,现场人员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并在班组长或老工人的指挥下迅速抢救,就地解决加固工作地点,堵住漏水点,以免事故扩大,如情况危急,水势很猛,水压很大,无法抢救时,应有组织地避开压力水,迅速撤离到地面或上一水平。

2)调度室接到透水报告后要立即向矿、局领导汇报,并通知有关人员撤离。

3)透水后,应尽量将水引入水仓,启动全部排水设备合力以赴排水。

4)透水事故发生后,各单位应尽快地、准确地核查井下人员,如发现人员被堵在井下,则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抢救。

5)对被淹区停止供电。

6)井巷发生透水事故时,矿山救护队的任务是抢救受淹和被困人员 ,防止井巷进一步被淹和恢复井巷通风。

7)处理矿井水灾事故时,矿山救护队到达事故矿井后,要了解灾区情况、水源、事故前人员分布、矿井具有生存条件的地点及其进入的通道等,并根据被堵人员所在地点的空间、氧气、瓦斯浓度以及救出的被困人员所需的大致时间,制定相应的救灾方案。

8)矿山救护队在侦察时,应判定遇险人员位置,涌水通道,水量、水的流动线路,巷道及水泵设施受水淹程度、巷道冲坏和堵塞情况,有害气体(ch4、co2、h2s等)浓度及在巷道散布情况和通风情况等。

9)采掘工作面发生透水事故时,第1个小队一般应进入下部水平救人,第2个小队应进入上部水平救人。

10)对于被困在井下的人员,其所在地点高于透水后水位时,可利用打钻等方法供给新鲜空气、饮料及食物;如果其所在地点低于透水后水位时,则禁止打钻,防止泄压扩大灾情。

11)矿井透水量超过排水能力,有全矿和水平被淹危险时,在下部水平人员救出后,可向下部水平或采空区放水。如果下部水平人员尚未撤出,主要排水设备受到被淹威胁时,可用装有粘土、砂子的麻袋构筑临时防水墙,堵住泵房口和通往下部水平的巷道。

12)矿山救护队在处理矿井水灾事故时,小队长必须注意下列问题:

(1)透水如果威胁水泵安全,在人员撤往安全地点后,小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泵房不致被淹。

井下水灾应急预案

1.井下水灾隐患分析1.1井下水害类型 井下水灾分为以下两类 含水层涌水 破碎带断层涌水。1.2事故危害 井下水灾事故轻则恶化掘进工作面生产条件 设备损坏 重则导致人员 甚至淹井。1.3事故原因分析。1.3.1水情水害 预报不及时,定位 定量不准确,防水意识淡薄。1.3.2掘进过程中未严格执行 预报...

矿井 井下 水灾应急预案

矿井 井下 水灾应急预案。1 总则。1.1编制目的。水灾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 员 财产损毁。为了预防水灾事故发生,并能够对事故做出及时 迅速 适当的反映,最大程度的减少伤害 损失 降低水灾危害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进一步的扩大,减轻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特制定水灾应急预案。1...

井下水灾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计划

演练计划。双鸭山北方升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1月2日。根据 煤矿安全规程 第九条的规定及 预案 要求,我公司制定了井下水灾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方案。一 演练目的 1 检验双鸭山北方升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应对事故应急救援力。2 检验职工在事故发生后的避灾和抗灾能力。3 检验职工应对突发事故的快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