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季电大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发布 2023-05-19 15:43:28 阅读 6423

二、1、角色认同即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与个人当时应扮演之角色一致。(百科)

2.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

3. 社区通常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

4.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

5. 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指参**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是群体实践活动的产物。

三、1.(1)家庭;家庭教育和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并且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发挥着重要影响。

2)学校;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条件和参照物。

3)同龄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从人际互动的角度说,易产生共鸣或者亚文化)

4)工作单位;首先它是人们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的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媒;社会组织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2.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1)个人条件;个人的先赋条件或者个人的自获条件,即先天和后天的条件。由人们的流动意向和人们在社会竞争所所占有的社会资本决定。

2)社会条件,就业制度,国家的就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自主择业的自由。也为人们的流动提供机遇和条件。

职业声望观,社会成员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所作出主观评价,并按高低顺序加以排列。职业声望观反映了各个职业的吸引力大小,从而引发人们谋求特定职业的内在欲望,由此影响着职业配置和社会流动。

4.(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2)理性化,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为实现更高的效率,对目标和所需手段进行选择,帮助其快速高效地实现目标。

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4)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5)城市化。

6)人的现代化。

7)全球化。

论述可以从犯罪和文化失调,价值冲突几个方面说,比较灵活。具体可参考《越轨社会学》这本书的相关内容,言之有理皆可。

所谓越轨行为指那些由于违背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期待,结果被许多人给予否定的评价的行为或特征。越轨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首先效应染当然是负面的和破坏性的;然而,社会学家已经认识到越轨也有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越轨的反功能。

1)越轨行为会弱化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

2)越轨行为会使生活变的不可预知并导致遵从者与越轨者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从而扰乱社会秩序。

3)越轨行为破坏了信任。

4)越轨行为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二)越轨的正功能。

1)越轨行为的存在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指出社会容忍的限度。

2)越轨能增进社会团结。

3)越轨行为能带来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那些不合理的规则就有可能被改变。

4)越轨促使人们更愿意遵守规范。

**。一、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现状和矛盾

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是中国经济走上腾飞之路的重要时期。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亦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如粮食、棉花、糖等已跃居世界前列;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大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标志着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023年的2.

5亿下降到目前的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率从30.7%下降到3%左右;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率先向现代化迈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然而,从宏观角度观察,尽管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及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国家资金、政策、制度等综合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即是说国家总体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分配有失均衡。现就其主要矛盾和问题作些概略分析。

(一)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变动不协调,城市化进程迟缓,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

从国际经验看,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变化,而且二者变化的速率大致接近,这是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已由2023年的30.1%下降到2023年的15.

9%,第二产业比重由48.5%上升为2023年的50.9%,第三产业比重由2023年的21.

4%上升为2023年的33.2%,这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问题是,我国的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相对较小。2023年前后,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一般在10%以下,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都在65%以上;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一般在20%左右或以下,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多数国家在50%以上。而我国在2023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在60%以上,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只有18.

5%,即使到2023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仍高达50%,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只有27.5% 由于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不同步,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按照世界银行数据,2023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4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

我国总体城市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国际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比率一般为140%~250%,我国1978~2023年这一比率仅从40.45%上升到81.76%。

城市化的滞后,制约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据统计,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中,我国农业劳动力每转移1人去第二产业,只能带动0.7人转向第三产业,而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国家,这个指标是2人。

在城市化落后的情况下,我国工业的发展未能形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体制上看,城乡分割还没有受到根本触动,一些地方在就业、入学、户口、社会保障等方面甚至还在强化对农民进城的限制。长期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相当严峻的“三农”问题雪上加霜。

这些因素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导致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

(二)宏观收入分配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分配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一个基本政策取向是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高积累、低消费”方针,不断提高个人所得份额,到2023年,个人所得占gdp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50%上升为70%。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对于妥善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提高个人收入和生活水平,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在于,在个人收入分配所得普遍提高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居民分配不均衡。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成为近二十多年来的第二个低速增长期。1978~2023年,农民人均收入从134元提高到2253元,年均增长为7.43%,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分阶段看,农民收入继1989~2023年出现第一个低速增长期、年均增长0.7%之后,2023年以来进入第二个低速增长期,2023年为4.6%,2023年为4.

3%,2023年为3.8%,2023年更是下降到2.1%。

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却是2023年为6.7%,2023年为5.1%,2023年为7.

9%,2023年为7.3%。

由于宏观收入分配失衡,农民收入低速增长,当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再度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2023年为2.57∶1,2023年为1.

71∶1,2023年为2.47∶1,2023年为2.51∶1,2023年为2.

65∶1,2023年为2.79∶1,可以说城乡之间的差距比改革开放初期还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乡居民温饱问题解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1978~2023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7.

5%下降到39.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到49.

1%(见表1)。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结构转变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居民对非食品类(如住房、文化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的相对需求增加,对食品类相对需求减少,从而降低了对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

因此,在农产品供给总量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生产连续5年丰收,棉花、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产量迅速增长,由于国内需求没有同步增长,结果主要农产品**从2023年以来一路**,农产品产量增长并没有能够带来农民收入增长。

表1 1978~2023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附图资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农村居民收入低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严重性在于:不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2023年和2023年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出现负增长,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递增达6.

09%,城乡消费差距从2023年的2.49∶1扩大到2023年的2.99∶1。

农村居民消费负增长导致了农村消费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直接阻碍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通过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整体,阻碍了启动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据有关统计,2023年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仅占38.2%,比历史上最高水平的2023年低26个百分点。

此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不利于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和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无疑应当成为下一步国家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城乡社会发展诸方面存在重大差距。

1.关于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差别很大。

2023年,全国县级以下(包括县本级)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23年,而城市为8.68年;农村人口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的仅为0.

3%,而城市这一比重为7.97%;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中,城镇居民的子女约占70%,农村子弟约占30%。这同全国总人口中,农村占70%、城市居民占30%的格局正好倒置;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农村只有4.

87%,城市则达22.17%;文盲以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在农村高达64.1%,而城市只有34.

9%。现在农村青少年人口接受教育的面和质量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以高中阶段为例,2023年城市每万人口中高中阶段在校学生为815.

6人,而农村仅为369.1人。这表明,农村处于“教育贫困”状态,相当多的农村儿童、青年和成年人不能获得改善其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教育机会城乡基础教育投入差别很大。

城市基础教育资金列入城市财政预算,基本上是有保障的。而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则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列入县乡财政的支出范围;二是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是农村教育集资。

这表明,农民事实上成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一个重要承担者。现在我国农村正在进行“税费改革”,在提高农业税税率的同时,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渠道减少了。因此,当前和下一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电大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测评答案

一 单项选择。7 翻译斯宾塞的 社会学的原理 定名为 群学肄言 a 康有为。b 吴文藻。c 费孝通。d 严复。参 d 15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 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a 实际调查研究。b 前人研究的基础。c 理论研究。d 社会关系。参 a 13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莱格。...

电大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测评答案

一 单项选择。7 翻译斯宾塞的 社会学的原理 定名为 群学肄言 a 康有为。b 吴文藻。c 费孝通。d 严复。参 d 15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 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a 实际调查研究。b 前人研究的基础。c 理论研究。d 社会关系。参 a 13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莱格。...

2019春季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二 1 角色认同即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与个人当时应扮演之角色一致。百度百科 2.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3.社区通常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4.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