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古诗词背诵

发布 2023-04-15 05:54:28 阅读 8772

1、冬夜读书示子聿(yù)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骆宾王诗用数名,人称卜算子。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风雨送春归: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3、赤壁杜牧。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作者:杜牧。

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4、望岳杜甫。

岱(dài)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②

折柳:指《折杨柳》歌曲。《折杨柳》歌辞从梁至唐作者甚多,内容多写离情别绪。③玉笛:精美的笛。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⑤故园:指故乡,家乡。【译文】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

整个洛阳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

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

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

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

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

(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7、己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抽响马鞭。东指:

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3.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国家。5.

护:保护。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赏析。

这首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

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8、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意思是: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晴朗的天空中群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引发诗人的无限情。

丝,带着凌云壮志飞到云霄之上。

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

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⑵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⑶排:

推开。⑷碧霄:碧蓝的天空。

9、今日歌明代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10、《论语》二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试题

1.看拼音,写词语。r n zzh o lku hub i sh ngsh m q n ny shh ch nw yum ti n 2.比一比,在组词。园 努 泽 待 遥 孤 混 晓 尘 摩 遗 圆 怒 择 侍 摇 狐 浑 绕 尖 魔 遣 3.解释诗句的意思。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

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试题

1.看拼音,写词语。r n zzh o lku hub i sh ngsh m q n ny shh ch nw yum ti n 2.比一比,在组词。园 努 泽 待 遥 孤 混 晓 尘 摩 遗 圆 怒 择 侍 摇 狐 浑 绕 尖 魔 遣 3.解释诗句的意思。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

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试题

1.看拼音,写词语。r n zzh o lku hub i sh ngsh m q n ny shh ch nw yum ti n 2.比一比,在组词。园 努 泽 待 遥 孤 混 晓 尘 摩 遗 圆 怒 择 侍 摇 狐 浑 绕 尖 魔 遣 3.解释诗句的意思。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