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大小:表面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3、经纬度的划分: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4、纬度的变化规律:
赤道的纬度为0, 从0° 向北增加为北纬,直到90°n(北极)
向南增加为南纬,直到90°s(南极)
5、经度的变化规律:
经度划分:
注意: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西是西经,以东是东经;180°经线以西是东经,以东是西经。
6、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东经度大于。
160°就为西半球,西经度小于20°度就为东半球;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
8、纬度范围: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南半球看是顺时针,北半球看是逆时针),周期:一天(24小时), 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东早西晚)。
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 产生的现象:季节交替。
3、地球公转示意图:(见p13页)
1)a为北半球的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低,事物的影子最短,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事物的影子最短。
2)c为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事物的影子最短,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低,事物的影子最长。
3)b为北半球的春分日,d为北半球的秋分日,这两日太阳都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4)昼夜长短的变化:a—c:这段时间白昼增长,夜晚缩短;c--a:这段时间白昼缩短,夜晚增长。 d--b:这段时间昼短夜长;b--d:这段时间昼长夜短。
4、五带的划分:
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2)、热带(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寒带(纬度66.
5°~90°)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温带(纬度23.5°~66.5°)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热带和温带的界线回归线 ,②温带和寒带的界线极圈 ;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温带有季节变化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普通地图,通常采用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子为一的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军事地图一般都采用大比例尺地图。
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
1、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图上用海拔(地球上某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来表示地势的高低;用相对高度(地球上某一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2、等高线特点: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4、地形图上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
1)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2) 山脊:等高线由数值高向数值低的方向弯曲;
3)山谷:等高线由数值低向数值高的方向弯曲,山谷处有河流发育;
4)陡崖:等高线重合;
5)鞍部:两个小型闭合曲线之间的部分。
5、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200米以下,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海拔不高,200米-500米,地面起伏,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6、世界上主要的陆地地形: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高大雄伟大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长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系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海陆分布: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陆地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集中在南半球和西半球;北极地区是海洋,南极地区是陆地。
2、大洲: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33图)(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中国位于亚洲。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大洲;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3、、洲界: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进而大西洋和印度洋)。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4、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大洋。
5、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从西班牙出发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注意:1)知道大洲和大洋的相关位置。比如:
亚洲周围有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洲周围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美洲周围有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北冰洋周围有亚洲、欧洲、北美洲;太平洋周围有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大西洋周围有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非洲、欧洲;北冰洋周围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2)赤道穿过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陆部分,赤道穿过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3)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北美洲、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
第二节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变动(证据: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三叶虫等:
海变陆)、海平面升降(证据:台湾海峡看到人类活动痕迹:陆变海)、人类活动(荷兰填海造陆:
海变陆)。
2、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它们是: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大洋洲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
4、世界主要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
5、世界主要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6、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注意:1)环太平洋火山**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之间;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之间。
2)科迪勒拉山系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之间;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之间。
3)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造成的,红海面积不断扩大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造成的。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特点:①时间短,变化大, 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差别很大。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气候: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时间长,稳定,一般变化不大。
3、第一张天气图的诞生和一次战争有关。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等情况。
风向指风的来向,风力是指风的强弱,共分13 级。
4、天气符号图:(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5、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均为晴天,白色表示云区,白色愈浓表示云层越厚,该区上空雨下的可能性就越大。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一般用污染指数来表示。若某地的污染指数为40,他代表的空气质量的级别为一级,空气质量状况为优,对人体健康有利。
7、知道:①.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100%的含义为肯定有雨。 ②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③风力和风向的表示方法。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④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等级等:指数小***,级别大,质量差。
第二节气温与气温的分布。
1、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2、气温影响人们的生活、着装、饮食、交通、建筑、商业活动、体育运动、农业生产等。
3、气温的观测工具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高度离地面1.5米, 一般观测4次。
4、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点(午后2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的日较差;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大,沿海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小。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要点和分析
点拨 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理学习的参考资料,内容包括每章节的知识结构 教材内容详解 热点考点聚焦 典型例题剖析 学用方法指导 学习效果评估等。uid 帖子。精华。积分。阅读权限。来自。35 n 118 e 时间。1278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结构教材内容详...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1 2章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1 2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 形状 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4万千米。p3 图1.2 2.纬线与经线的特点 p5 图1.7 形状长度指示的方向纬线圆圈。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东西方向经线半圆长度都相等南北方...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1 2章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地球和地图。地球 形状 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4万千米。纬线与经线的特点形状长度指示的方向纬线圆圈。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东西方向经线半圆长度都相等南北方向纬度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 n 来表示 以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