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 下地理知识点

发布 2023-02-19 23:34:28 阅读 5894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

第一课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是个圆球体。

2.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人③2023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④2023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在地球以上认识经纬网。

1. 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①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 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

4. 经度与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与纬度。

5. 北n;南s;东e;西w。

6. 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7. 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8. 纬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经度:东经度:0°至180°e,西经度:0°至180°w。180°w和180°e是同一条经线。

9. 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10. 人们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11. 在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经纬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等领域。

第三课地球的自转。

1.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的周期是一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

2. 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的物体。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这种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4.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

第四课地球的公转。

1.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365天。

2.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4. 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夏至日前后的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5. 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秋分日。秋分日前后的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 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冬至日前后的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7. 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热带)。热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最多,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很少,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现象。

8. 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昼长夜短,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好相反。

9.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地球五带的形成。

第二章地图。

第一课地图的基本要素。

1. 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

2. 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

3. 比例尺: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第二课地图的判读。

1. 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作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 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3. 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陡崖: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突出。山谷:

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缓坡、陡坡: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第三章海洋与陆地。

第一节海陆分布。

1. 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29%,而海洋面积占地表的7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结论: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分隔,其中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大陆与其附近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分为七个大洲,即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洲从大到小排列)。

3. 亚洲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作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洋从大到小排列)

5. 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介于陆地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第二课海陆变迁。

1. 地球表面海陆不断运动,原因是受如地壳运动、火山运动、**等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如围海造田、填海造陆等因素的影响;

2.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以后大陆解体、**,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3. 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七大板块,七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

4. 认为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5. 板块运动,有的地方表现为张裂,有的地方表现为挤压。张裂的地方常常会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的地方则会出现高山、岛弧链或海沟。

6. 全球90%以上的**和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世界火山、**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天气。

天气指一个地方的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是多变的,我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1. 会看简单的卫星云图,如白色表示云区,越白表示越厚,云层厚表示阴雨天气;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会看简单的天气符号,教材p59。

2. 空气污染指数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空气污染指数越低,空气质量级别越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对人体健康越有利;反之越差。

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1. 气温是表示大气的冷热程度,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

2.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会简单绘制气温曲线图p64

3. 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一年之中,北半球大陆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为气温年较差。

4.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世界气温的差异用等温线图表示。

5.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影响。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

1.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50毫米及以上为暴雨。

2. 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会简单绘制降水量柱状图p70

3. 赤道多雨,两极少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量多,西岸降水量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少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被称为世界“雨极”。太平洋东岸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干极”。

第四节世界气候类型。

1.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的多年平均大气状况,具有相对稳定性;会比较天气和气候p73教材题目;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会结合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简单归纳气候的特征p75。

2. 热带气候类型:热带地区全年高温,但降水量的差异较大,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p76。

3. 温带气候类型:北半球温带陆地面积较大,气候差异较大,温带纬度较低的**带地区,大陆东岸为**带季风和**带湿润气候,西岸为地中海气候;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内部为面积广阔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纬度较高的地区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p77。

4.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又称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地面覆盖着很厚的冰雪;苔原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苔原气候的地面生长着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p78

5. 高原山地气候:在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第五节影响气候的因素。

1. 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2. 纬度因素:纬度越低,一般气温高,降水多;纬度越高,一般气温低,降水少。

3. 海陆因素:陆地上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因此,离海洋较近且能受到海洋润湿气流的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多;而远离海洋的地区,一般降水少。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吸热与散热的情况也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则相反。因此同纬度地带,夏季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初中七年级下地理知识点

1 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 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2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有 日本 以色列 新加坡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 越南 蒙古 尼泊尔 孟加拉国 印度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是尼泊尔的145倍。3 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

鲁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知识点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1.中国的地理差异。1 气温 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南部长夏无冬,北部长冬短夏。2 降水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越来越少。3 地势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月份0 等温线2 有无结冰期分界线。3 暖温带和 带的分界线4 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1.经线 在地球表面,连接南 北两级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2.经度 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分别为他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3.判断经度方法 越往东度数越大叫东经,e越往西度数越大叫西经,w4.本初子午线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5.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 经度之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