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练习

发布 2023-01-31 22:12:28 阅读 7945

1、教师出了两道思考题给全班同学做,结果做对第一题的有26人,做错第二题的有18人,两题都做对的有12人,那么两题都做错的有多少人?

2、甲乙丙校共有学生3490人,为了照顾就近入学,经协商由甲校调入乙校100名学生,这校甲校比乙校还多10人,问甲、乙两校原来各有学生多少人?

3、一个电影院有普通座和嘉宾座两种座位,普通座有37排,每排有51个座位,嘉宾座有9排,每排26个座位。

1)估算一下,普通座大约能坐多少人?

2)嘉宾座大约能坐多少人?

4、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8岁,且没有大于30岁的,那么最小的年龄可能是多少岁?

5、鸡兔共有脚48只,如果将鸡的只数与兔的只数互换则共有脚42只,鸡兔各多少只?

6、 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2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后3小时每小时行1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7、一条公路长480米,在两旁植树,两端都植,每隔12米栽一棵杉树,两棵杉树中间又等距离地栽了3棵柳树,杉树和柳树各栽了多少棵?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8、一个计算器24元,***要买4个。

他带了100元,钱够吗?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专练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专题一。一 基础知识 30分 1 常见数量关系 总价 单价单价 总价 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积是180.现在其中一个因数扩大为原来的5倍,另一个因数保持不变,则它们的积变化后等于 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积是150.现在其中一个因数扩大为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的积变化后...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练习

1 四年级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一共分成18个小组,每个小组种6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08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2 学校开展捐书活动,三年级捐了210本,四年级捐的书比三年级的3倍多32本,四年级捐了多少本?3 师生为贫困学生捐款2100元。其中。一 二年级共捐了236元,三 四年级共捐了325元,五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练习

1 四年级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一共分成18个小组,每个小组种6棵树苗。购置树苗花了108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2 学校开展捐书活动,三年级捐了210本,四年级捐的书比三年级的3倍多32本,四年级捐了多少本?3 师生为贫困学生捐款2100元。其中。一 二年级共捐了236元,三 四年级共捐了325元,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