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部分: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一. 设计题目2
二.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2
三. 设计方案的确定2
四. 填料塔的工艺计算3
五. 填料的流体力学验算7
六. 填料塔内件的设计和选择8
七. 塔的总高计算10
第二部分: 化工机械课程设计。
八. 塔设备机械设计条件10
九. 按设计压力计算塔体和封头壁厚10
一十. 塔体质量载荷的计算11
一十一. 风载荷与风弯距的计算12
一十二. **载荷和**弯距的计算14
一十三. 各种载荷引起的轴向应力的计算15
一十四. 塔体和裙座危险截面的强度与稳定校核17
一十五. 塔体水压实验和吊装时的应力校核18
一十六. 基础环设计20
一十七. 地脚螺栓计算21
一十八. 参考文献22
一十九. 设计结果的自我总结与体会23
第一部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一、设计题目:水吸收nh3的填料塔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 气体处理处理量1400nm3/h
2) 进塔气体含nh3:5%(摩尔比)
3) 操作压强:常压操作。
4) 吸收温度:30℃
5) nh3的**率:90%
6) 建厂地区:唐山。
三、填料吸收塔设计方案的确定。
一)流程布置:
吸收装置的流程布置是指气体和液体进出吸收塔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逆流操作;(2)并流操作;(3)吸收剂部分再循环操作等。
逆流操作时平均推动力大,吸收利用率高,分离程度高,完成一定的分离任务所需传质面积小,优于并流操作,工业上多采用逆流操作,本设计用水吸收nh3,故采用逆流操作。
(二)吸收剂的选择:
吸收剂的选择须考虑:(1)溶解度大;(2)选择性好;(3)挥发度低;(4)操作温度下具有较低粘度,不易产生泡沫等,本设计吸收nh3选用水为吸收剂。
(三)吸收操作温度与压强:
该设计的操作温度为30℃(低温),操作压强为常压101.3kpa。
(四)塔填料的选择:
现代工业填料按形状和结构可分为规整型和乱堆型两大类。
1.颗粒形堆料(乱堆填料)
a) 拉西环:是应用最早的一种填料,其结构简单,价廉,可用陶瓷,钢材,硅,有色金属塑料等多种材料制作。
b) 鲍尔环:与拉西环相比,鲍尔环由于环壁开孔,对气流的阻力小,通量大,传质效率高,操作弹力大,可用金属,塑料,陶瓷制造,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填料,但**较拉西环高。
c) 矩鞍填料:矩鞍填料在填料床层中相互重叠部分较弧鞍填料明显少,床层均匀,空隙率大,对气流的阻力较拉西环小,传质效率高,多用陶瓷制作。
d) 阶梯环:阶梯环填料在床层中以点接触为主,床层均匀,空隙率大,气流阻力小,传质效率高,通量较鲍尔环提高10%,压降减少约25%。
e) 金属环矩鞍:它既有类似开孔环形填料的圆形开孔和内伸舌片,又有类似矩鞍填料的侧面,使其侧壁极开放,利于气体通过,内部滞液死角极少,填料层内液体分布状况改善,壁流减少,气流阻力小,通量大,效率提高。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填料形式与经济优势,对于水吸收nh3,选用陶瓷矩鞍环为宜。
2.填料尺寸:
颗粒填料尺寸直接影响塔的操作和设备投资。实践证明,塔径与填料外经尺寸之比(简称径比)有一个限值,各种填料的径比d/d下限为:
拉西环 20-30 (最小不低于8-10)
鲍尔环 10-15 (最小不低与8)
鞍形填料 15 (最小不低与8)
对一定塔径而言,满足径比下限的填料可能有几种尺寸,需依据填料性能及经济因素定,一般推荐:当塔径≤300mm时,选用25mm的填料;300≤d≤900mm时,选用25-38mm的填料;d≥900mm时,选用50-76mm的填料。
综合以上因素,用水吸收nh3的设计时选用dg=38mm的陶瓷矩鞍填料。
四填料吸收塔的工艺设计。
一) 吸收剂()的用量。
吸收剂用量可以根据过程的物料衡算,依据最小液气比确定。
根据混合气的组成情况可知吸收塔的进出口气相组成如下:,
吸收剂为纯水,所以。
所以,nh3 进出口的摩尔分率组成为:
在30℃时,水的,
y=5%=0.05 y==0.05 p=101.3kpa p=4.8238kpa
查图可得 x=0.0351 x===0.0364 由图可知在x=0.03774时溶解度曲线在直线段内。则 m===1.375
混合气体量。
惰性气体流量。
所以: 二)、塔径计算:
依据塔径,
塔底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
塔底混合气体流量
吸收液流量
进塔混合气密度。
吸收液的密度按30℃纯水计算:
吸收液粘度。
dg38mm 陶瓷矩鞍填料,查表得,填料因子ф=250m-1,比表面积at=131m2/m3
液相密度校正系数=1
关联图的横坐标值:
由关联图(教材图3-24)查得纵坐标为:
所以 操作气速。
塔径, 圆整塔径d为500mm
则。校核操作气速。
安全系数:
喷淋密度校核:
依morris等推荐,的环形及其他填料的最小润湿速率。
由式5-14得,最小喷淋密度。
而实际,符合要求。
三)、填料层高度计算:
1.计算传质单元数。
根据物料衡算: 其中。则。所以。
所以传质单元数
2.传质单元高度计算,塔内液相及气相物性如下。
气相扩散系数:
液相扩散系数:
气相及液相的流率为:
水在30℃时表面张力。
dg38mm陶瓷矩鞍填料 : 所以。
所以有效比表面积。
液相及气相的吸收系数如下:
则。由则有 则 所以。
所以。3.理论填料层高度。
取25%的富余量,所以实际填料层高度。
五填料的流体力学验算
一). 压降计算
填料层压降计算:
已知 于是。
又知 查关联图
所以:填料层总压降为。
二). 持液量的计算
对水的持液量。
其中 每个填料的表面积, 则。
当量球形填料直径, 则:
全塔持液量。
三). 负荷量的计算
全塔最大负荷量为填料质量加上液泛时最大液体量,已知填料空隙率为,则。
六、填料塔内件的设计和选择。
一) 填料上层附件。
1. 液体初始分布器。
1) 材料结构选择。
选用排管多孔式喷洒器,其优点在于喷洒均匀,工作温度不高时,可以采用塑料管,便宜,防腐,重量轻。
2) 布液孔数:选用塑料排管多孔式喷洒器,取布液孔数为50个/m2,则总布液孔数。
3) 液体保持接管高度:取布液孔直径为4mm,得:
其中孔流系数。=k=0.62,所以,液位高度为。
2. 除沫装置。
由于氨具有腐蚀性,则选用丝网除沫器,材料为不锈钢,这中除沫器由金丝网卷制而成,材料ocr18ni19,代号 20 ,标准号 gb/t 4204.的盘状使用。
二)填料塔底下层空间。
1. 塔底液相停留时间按5min考虑,则塔釜液所占空间高度为:
2.气体入塔分布:
设计位于塔底的进气管时,主要考虑两个要求:压降要小和进气分布均匀,入塔气管采用切向进气管,适宜气速10-18m/s,有利于气体分布均匀。
3. 进气管按在最高液面上部,所以填料下层所占空间取。
三)填料支承板和支持图。
1.填料支承板和支承圈。
支承板采用栅板,对于38mm的填料可用75mm的十字环。
塔径d=400~500mm时,栅板由两块组成。栅板的材质用q-235a
对于塔径d=200~600mm的塔栅板能支承的填料层高度h=10d=6m
计算栅条的强度时,假定栅条为一承受均布载荷的两端简支的梁,略去填料对塔壁的摩擦阻力,则作用于栅条上的总载荷为:
其中—填料的重量。
—填料层的持液量。
对于颗粒填料。
h—填料层高度,m
l—栅条长度cm
填料的堆积密度,
t—栅条的间距cm 为塔径。
对于简支梁,最大弯矩为。栅条上的负荷分布是不均匀的,为安全起见,可假定。
q-235a的=375mp
取腐蚀裕量。
设。满足要求。
支承圈的尺寸。
四)填料限制装置。
为保证填料塔在工作状态下填料床层能够稳定,防止高气相负荷或负荷突然变动时,填料层发生松动,破坏填料层结构,甚至造成填料流失,必须在填料层顶部设置限定装置,此设计采用填料压板。
填料压板采用栅板形填料压板,其间距为0.6-0.8倍填料直径,调料压板质量一般为1100n/m2,则压板质量。
五)手孔及接管选择。
1 手孔选择。
由于氨有腐蚀,所以由表查得应选用带颈平焊法兰手孔,公称直径为,密封面形式为凹凸面(mfm)。由表查得此手孔及法兰标准为: so 150-0.6 mfm 20r。
2 接管选择。
(1)进出气管选择:由于适宜的入塔气速为,则。
进出气管内径。
由表查得应选用公称直径,钢管外径为,壁厚的无缝钢管单位质量为,按操作要求,进气管长度为,其质量为,出气管长度为,其质量为,由表查得与进出气管处相配的连接法兰其标准为:,其质量为。
2)进出液管:液体流量一般为,取,则进出液管直径为:,由表应取公称直径外径为,厚度为的无缝钢管,钢管每米质量为,进液管长度取其质量为,出液管长度取其质量为。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 板式精馏塔设计。设计者班级 食品科学与工程05 1 设计者姓名 杨裕卿 日期 2008年7月5日。指导教师 柴春祥 设计成绩。日期。目录 i板式精馏塔设计任务书 ii 第一部分概述 1 一 精馏塔简介 1 二 设计方案简介 1 三 工艺流程说明及草图 1 四 符号说...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碳八分离工段原料预热器设计。学生姓名 学校 专业班级 101 学号 10412041 指导老师 时间 2012.07.08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姓名 王亮班级 化工101 碳八分离工段原料预热器设计。冷流体 液体 流量15koml h 组成摩尔分率。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加热水蒸气压力为...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报告。90000吨 年乙醇 水。精馏装置设计。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2013年12月26 第1章概述1 1.1 概述1 1.2 设计任务1 1.3 设计方案2 1.3.1 塔形的选择2 1.3.2 操作压力的确定2 1.3.3 加料方式和加料热状况的选择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