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发布 2022-10-03 14:02:28 阅读 7262

成绩。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姓名。班级: 装控**

学号: 0902***

完成日期: 201***

指导老师: 李*

1.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3

2.确定设计方案 4

3.确定物性数据 6

4.工艺结构尺寸 8

5.换热器核算 11

6.设计计算 15

7.参考文献 35

8.设计小结 36

9.cad图 37

一、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某炼油厂用柴油将**预热。柴油和**的有关参数如下表, 两侧的污垢热阻均可取1.72×要求两侧的阻力损失均不超过0.5×105pa。试选用一台适当型号的列管式换热器。

推荐总k=45-280 w/m.℃

注:若采用错流或折流流程,其平均传热温度差校正系数应大于0.8

二、确定设计方案。

2.1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因为, 所以, =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柴油)进口温度175℃,出口温度129℃;冷流体(**)进口温度70℃,出口温度110℃。浮头式特点:

结构复杂、造价高,便于清洗和检修,完全消除温差应力,应用普遍。我们设计的换热器的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流体是油,易结垢,再根据可以完全消除热应力原则我们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2.2 管程安排。

根据以下原则:(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2)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4)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5)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6)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综合来看,我们选择柴油走管程,**走壳程。

2.3 流体流速的选择。

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定出。

在本次设计中,根据表换热器常用流速的范围,取管内流速。

2.4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

选择管径时,应尽可能使流速高些,但一般不应超过前面介绍的流速范围。易结垢、粘度较大的液体宜采用较大的管径。管长的选择是以清洗方便及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

长管不便于清洗,且易弯曲。管长和壳径应相适应,一般取l/d为4~6。在这次设计中,管长选择4m。

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法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等,正方形直列排列的优点是便于清洗列管的外壁,适用于壳程流体易产生污垢的场合,在这里选择正方形错列排列。

管子在管板上排列的间距(指相邻两根管子的中心距),随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法不同而异。通常,胀管法取t=(1.3~1.

5)d,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6mm,即t≥(d+6)。焊接法取t=1.25d。

2.5折流挡板。

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壳程流体的速度,使湍动程度加剧,以提高壳程对流传热系数。最常用的为圆缺形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约为外壳内径的10~40%,一般取20~25%,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传热。两相邻挡板的距离(板间距)b为外壳内径d的(0.

2~1)倍。系列标准中采用的b值为:固定管板式的有和600mm三种,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也较大。

板间距过大,流体就难于垂直地流过管束,使对流传热系数下降。这次设计选用圆缺形挡板。

2.6 最后材料选用。

列管换热器的材料应根据操作压强、温度及流体的腐蚀性等来选用。在高温下一般材料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要下降。同时具有耐热性、高强度及耐腐蚀性的材料是很少的。

目前常用的金属材料有碳钢、不锈钢、低合金钢、铜和铝等;非金属材料有石墨、聚四氟乙烯和玻璃等。不锈钢和有色金属虽然抗腐蚀性能好,但**高且较稀缺,应尽量少用。这里选用的材料为碳钢。

三、确定物性数据。

3.1 为减少热损失和充分利用柴油的热量,采用柴油走管程,**走壳程。选用φ25×2.5mm的碳钢管,管内流速取u i=1.0m/s。

3.2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3.2.1 柴油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定压比热容)

导热系数。黏度。

3.2.2 **的物性数据:

密度。定压比热容)

导热系数。黏度。

3.3计算总传热系数k

3.3.1 热流量。

3.3.2 平均传热温差。

3.3.3 总传热系数 k

管程传热系数。

壳程传热系数。

假设壳程的传热系数

污垢热阻。管壁的导热系数。

四、计算传热面积。

考虑15%的面积裕度,

五、工艺结构尺寸。

5.1 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

5.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程,宜采用多管程结构。现取传热管长,则该换热器管程程数为。

传热管总根数。

5.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

按单壳程, 4管程结构,温差校正系数应查附图6.11对数平均温度校正系数。

可得。平均传热温差。

5.4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排列,隔板两恻采用正方形排列。取管心距。

则。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5.5 壳体内径。

采用多管程结构,取管板利用率,则壳体内径为。

圆整可取。5.6 折流板。

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

取折流板间距,则。

可取b为200mm。

折流板数 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

5.7 接管。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流速为,则接管内径为。

取标准管径为150mm。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循环水流速,则接管内径为。

取标准管径为150mm。

六、换热器核算。

6.1 热量核算。

6.1.1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对圆缺形折流板,可采用克恩公式。

当量直径,由正方形排列得。

壳程流通截面积。

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

普兰特准数。

粘度校正。6.1.2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管程流通截面积。

管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

普兰特准数。

6.1.3 传热系数 k

6.1.4 传热面积 s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

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

传热面积裕度大,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6.2 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6.2.1 管程流动阻力。

由,传热管相对粗糙度,查图——摩擦系数与雷诺准数及相对粗糙度的关系得,流速,所以。

管程流动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

6.2.2 壳程阻力。

流体流经管束的阻力,

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

总阻力 壳程流动阻力也比较适宜。

七、设计计算。

7.1 筒体的计算。

计算压力 pc=2.25 mpa

设计温度 t=60℃

内径 di=500 mm

选用的材料 16mnr

钢板负偏差 c1=0

钢板的腐蚀裕量 c2=3 mm

操作温度下的许用应力 170 mpa

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 t=170 mpa

试验温度下的屈服点=345 mpa

焊接系数 φ=0.85

计算厚度 =

3.9 mm

设计厚度 =3.9+3=6.9mm

名义厚度 =6.9+0.1=7mm

有钢材标准规格,可取δn=8 mm

有效厚度 =8-0-3=5mm

计算压力 pc=2.1 mpa

设计温度 t=60℃

内径 di=500 mm

选用的材料 16mnr

钢板负偏差 c1=0

钢板的腐蚀裕量 c2=3 mm

操作温度下的许用应力 170 mpa

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 t=170 mpa

试验温度下的屈服点=345 mpa

焊接系数 φ=0.85

计算厚度 =

3.7 mm

设计厚度 =3.3+3=6.7mm

名义厚度 =6.7+0.3=7mm

有钢材标准规格,可取δn=8 mm

有效厚度 =8-0-3=5mm

7.3 外头盖短节计算。

计算压力 pc=2.25 mpa

设计温度 t=60℃

内径 di=600 mm

选用的材料 16mnr

钢板负偏差 c1=0

钢板的腐蚀裕量 c2=3 mm

操作温度下的许用应力 170 mpa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 板式精馏塔设计。设计者班级 食品科学与工程05 1 设计者姓名 杨裕卿 日期 2008年7月5日。指导教师 柴春祥 设计成绩。日期。目录 i板式精馏塔设计任务书 ii 第一部分概述 1 一 精馏塔简介 1 二 设计方案简介 1 三 工艺流程说明及草图 1 四 符号说...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碳八分离工段原料预热器设计。学生姓名 学校 专业班级 101 学号 10412041 指导老师 时间 2012.07.08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姓名 王亮班级 化工101 碳八分离工段原料预热器设计。冷流体 液体 流量15koml h 组成摩尔分率。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加热水蒸气压力为...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报告。90000吨 年乙醇 水。精馏装置设计。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2013年12月26 第1章概述1 1.1 概述1 1.2 设计任务1 1.3 设计方案2 1.3.1 塔形的选择2 1.3.2 操作压力的确定2 1.3.3 加料方式和加料热状况的选择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