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4

发布 2022-09-26 04:01:28 阅读 9017

中国石油大学物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暑假实习报告。

又是一个暑假,这次暑假还算可以,收获颇多,并不只是呆在电脑前或者是扎在图书馆里学习,我跟随我们青协去了位于昌平水屯的汇蕾小学,我很早就听说了这所民办学校,因为姚明和马刺队的球星托尼帕克曾去过那里做过慈善活动,我以前虽没去过,但总觉的这所学校应该有点明星效应!

我们坐着公交车站,来到了那个叫水屯的地方,虽说这个地方挺有名气的,但总觉的和我们学校周围的商业街比太“磕碜”了。拐进了一条巷子,又走进一条土路,途中路过一个一个垃圾场,我们去的时候天气很热,而垃圾场里正是臭气熏天,还有苍蝇大军严阵以待!经过一番折磨,我们总算到了这所传说姚明来过的地方。

简陋的教室,感觉一切都是破破旧旧的,但到处都是可爱的孩子,到处乱跑,活力四射,这里的老师看上去也非常和蔼可亲,总感觉他们和我们差不多大,二十岁左右的样子。

幸好教室距离垃圾场较远,但是在两排教室中间竟有一条蜿蜒的“小河”穿路而过:我们过去一看,竟然是浑浊的污水,校长解释说,当时选址时候是在找不到好地方。所以只好在垃圾场旁找,这样也省钱一些由于旁边垃圾场地势较高,所以这是垃圾场地下渗出的“河水”,我们都没有想到他们整天就在这种环境下上课,一种令我震撼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句心里话,在这样的环境停留片刻还说得过去,要是整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不能想象到我像是什么感想,但是,这里孩子早就习以为常了!

我为我自己怯懦的想法感到悲哀,因为我看到了这些孩子,看到了他们一张张写满笑意的脸,看到了他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上小学然后再读初中……或许是因为我个人的对比才会有我这样的想法,我从来没有经历过,所以认为这样的情况是不肯能的,但是对于这些可爱的孩子来说,他们一直都生活在这里,没有接触过更好的环境,自然不会我所考虑的东西。我想,这些孩子从小就在这种一般人不能承受的环境里长大,他们接受的是一般孩子所接收不到的考验,以后,当他们遇到笔者更加困难的障碍,他们应该个个能够适应困境。对他们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额外的收获,一种在他们以后的人生路上可以帮助他们克敌制胜的收获?

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同他们交谈中总是可以听到各种方言,而老师们更是南腔北调,其实这些老师有不少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有的老师只有初中学历。其实这里的教学质量,只能说还不算太坏,但是和市区中的那些学校比差距就太大了,经费不足,各个方面都周转不开,主要经济**是靠社会资助,不仅在北京,就是在整个华北地区,像这样的学校太多了,而渴望上学的农民工子弟却与日俱增,但**目前还是处理不过来!今年,**倡导关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号召已经提出来了,相信相应的政策就会随之而出炉,真心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其职能,给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一个合理的规划,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积极相应**号召,对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做出自己能尽的贡献。

我们这次实践主要由支教组成,我们虽然教他们的知识很有限,而且我们还是在校的大二大三的学生,都是业余的,甚至有时候我们还会怯场。由于这群孩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我们时常会被问住!这群孩子就是活力四射,不知疲倦,我还参与家访活动:

就在废弃的厂房,或是未完工的烂尾楼,或是在垃圾场,或是在污染十分严重的河边就是他们的住处,和电视里的贫民窟初不多,这里虽不是像西部什么都没有,但这里总给人一种特别的寒酸和苦痛,因为距离这里不远就是北京这个超级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这群孩子大部分都挺喜欢学习的,但是他们的学习总是由于种种个人或是家庭等等不能避免的事情所耽搁!而且他们的环境,他们的条件,有时候也是不允许他们能更好的学习,而更可怕的是他们看到市区那些所谓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心里有的那种巨大落差!

我希望这个社会能有更多的人发现这里!能做更多的事!

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做话务员的日子。最初想到当话务员是偶然的一次看到学校自考那边招聘的传单,那时暑假将至,鉴于大一的经验,我决定留在武汉做兼职。这无疑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的机会,免得我跑出去到处去找工作。得知周艳娇 大娇 也有这个想法时,我想找到了知己一般,很高兴,毕竟在工作累了或者是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们能给对方一点鼓励...

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请问屋里有人吗?奶奶可以耽误您一点时间吗?谢谢,打搅您了 只要你礼貌的待人,他们也会热情的招呼你,配合你的调研。与当地村名的接触中,我发现那里的村名都很纯朴,很热情。他们会将心比心的倾诉给你听,他们会热情的欢迎你的到来。农村比较穷也比较节约,都不开电风扇,但我们一进门,表明意图之后,他们便会搬来椅子...

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工作中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学会主动与人交流,提出疑问,事先熟知一切,而且应该学会如何与周围的人互帮互助,这样不仅能使自己尽早地进入工作状态,也可以避免我们少走弯路,于情于理都是弊大于利的。可以说,能否快速的适应新的生活,并不只取决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如何与人沟通 如何与人协调相处这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