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发布 2022-09-26 02:59:28 阅读 7818

激情、努力、合作、互助、沟通与交流让我们顺利完成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每个人都灌输了自己的心血,当然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让我觉得这次实践很有意义,让我感受颇多!

我们此次活动的主题是“空巢老人”。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空巢老人”的日益增多,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比如日常生活没有人照顾、个人安全问题、经济**问题等,但最棘手的问题当属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实践中,我们在小区周围进行问卷调查,大约70%的人都认为对于“空巢老人”来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心灵上的孤独”,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一位大约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他说他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多陪陪自己,多呆在自己的身边,节假日多回家看看多陪自己聊聊天,而不是总以工作或其它事为借口,常年不回家,虽然每次都会寄回来一些钱,但那并不是他想要的。是啊,我们每个人静下来想一想,换位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当然这一天肯定会到来,我们会希望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希望自己的儿女们怎们对待自己呢?

答案肯定是和那个老人没有太大出入的,既然如此,现在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每一个人都年轻过,每一个人也都会老,会有自己的家,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看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家庭,生活着外婆、爸爸、妈妈和儿子,每天外婆都在一个很黑暗、很阴冷的屋子里,爸爸妈妈用一个脏兮兮的碗乘着他们吃剩下的饭菜给她,儿子见了,把碗拿了起来,爸爸妈妈很费解的问儿子为什么要把碗收起来,儿子说这样方便以后给爸爸妈妈用,从那以后爸爸妈妈对外婆渐渐好了起来,一家人过起了幸福的日子……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你希望以后别人怎么对你,你现在就要以同样的善良、热心、爱心去对待别人,所以虽然我们现在还年轻,但我们要善待老人,想他们之所想。对我们自己的父母,那就不用说其他的了,孝顺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再怎么回报父母我认为都偿还不了他们辛苦的生我们养我们,所以我们要多往家里打**,让父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让他们知道他们和我们之间并没有产生柏林围墙,放假时要回家,帮父母做做家务,给他们讲讲大学里发生的趣事,讲讲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不仅不会让父母感到孤单,而且会很好的建立我们和父母之间感情的沟通桥梁。

对于其他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我们也要献出一份爱心与关怀,比如在车上如果我们遇到老人应该主动让座,如果我们的邻里有老人需要帮忙,我们也应义不容辞的伸出双手,让老人们感受到这个社会是友爱的社会,即使自己的亲生儿女不在身边,也同样会有千千万万个儿女来照顾他,他们不是孤独的,相反的,他们是幸福的,是快乐的!

另外,在老人们居住的社区,应该建立一些措施来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比如组织晨练、下棋比赛、晚饭后在小区内跳舞等等,让老人们动起来,不要整天呆在家里,这样可以让老人们多交一些在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种很好的丰富他们精神生活的方式,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语言肯定要比跨代人之间的多一些,他们之间的沟通也不会存在太多的顾忌,老人们能敞开心扉畅谈再好不过了。

社会上除了要做好“空巢老人”的统计和注册工作,保证每个老人都能享受到社会的关爱,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老人的生活消除后顾之忧,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全的志愿服务外,还应该多为老人们提供一些舞台,让他们也跟上时代的步伐,给他们是适当的创造一些空间去展现自我,接触变化万千的社会,与时俱进,可以让他们的思想开阔,也会减小他们与社会的距离,减小他们与年青一代人的距离,减小与儿女的距离,这不是一石多鸟吗!

生活的道路是漫长的,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挡在前面,但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并积极乐观地去解决,我相信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的,对“空巢老人”问题也一样,就让我们敢于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吧!

奇瑞爱心社。

宣传部。何淑彦。

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做话务员的日子。最初想到当话务员是偶然的一次看到学校自考那边招聘的传单,那时暑假将至,鉴于大一的经验,我决定留在武汉做兼职。这无疑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的机会,免得我跑出去到处去找工作。得知周艳娇 大娇 也有这个想法时,我想找到了知己一般,很高兴,毕竟在工作累了或者是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们能给对方一点鼓励...

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请问屋里有人吗?奶奶可以耽误您一点时间吗?谢谢,打搅您了 只要你礼貌的待人,他们也会热情的招呼你,配合你的调研。与当地村名的接触中,我发现那里的村名都很纯朴,很热情。他们会将心比心的倾诉给你听,他们会热情的欢迎你的到来。农村比较穷也比较节约,都不开电风扇,但我们一进门,表明意图之后,他们便会搬来椅子...

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工作中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学会主动与人交流,提出疑问,事先熟知一切,而且应该学会如何与周围的人互帮互助,这样不仅能使自己尽早地进入工作状态,也可以避免我们少走弯路,于情于理都是弊大于利的。可以说,能否快速的适应新的生活,并不只取决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如何与人沟通 如何与人协调相处这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