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吸引物:对旅游者具有某种吸引物,促进其产生旅游活动,并进一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世界级旅游资源:1.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资源;2.进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网》的旅游资源;3.进入《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4.进入世界《湿地公约》的旅游资源。
国家级旅游资源:1.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国家级森林公园;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国家级地质公园。
按旅游特征与游客体验分类:
1. 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市场推动型),这类资源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处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但(资源)环境往往先天不足。不需要对基础设施过多的投资。
2. 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资源依托型),以资源为基础,对游客吸引力大,但其往往具有区位偏远、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较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淡旺季明显、设备闲置期长等缺点。
3. 中间型游憩资源(资源—市场兼顾型),具有客源优势,拥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开发利用价值高,旅游淡旺季现象不明显,客源比较稳定,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旅游设施。
按景观属性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1.地文景观类(山岳、洞穴、海岸、特异地貌等);2.
水域风光类(海、江、河、湖、瀑、泉等);3.生物景观类(动、植物景观);4.天象气候类(宜人气候、冰雪雾凇、天象奇观等)。
人文旅游资源:1.古迹和建筑类(遗址、古都名城、古建筑、陵墓、石窟、园林等);2.
现代景观类(大型工程、博物馆、公园、游乐场、娱乐康体设施等);3.民俗风情类(节会庆典、民间工艺、习俗、服饰等);4.文化艺术类(宗教文化、文学、曲艺、书法碑楹等);5.
购物饮食类(特产、著名铺店、佳肴等)。
按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
1.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2.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3.未开发利用(潜在)的旅游资源。
旅游调查的内容:发展环境,产业现状,资源赋存,市场态势。
旅游距离衰减分析:即游客的出游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发生递减的规律,它是由游客出游流量在距离上具有不同的分布概率计算得出的结果。距离越近,流量分布的概率越大;距离越远,流量分布的概率越小。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民俗的本原性;2、民俗的文化性;3、民俗的参与性。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三三六”是指“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
三大价值”是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是指旅游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六大开发条件”是指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容量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和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
旅游资源/产品与市场适应性评价:
一)r-p共生模式:指资源和产品共生的情况。这种资源要求品位较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需要经过大规模开发即可由资源转变为某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如黄山、长城、漓江山水。
二)r-p提升模式:指旅游资源的品位较低,将资源转化为产品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开发强度较大。
三)r-p伴生模式:指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伴生关系。它是指某些功能上属于其他类型的设施或场所,同时具有一定旅游功能的事物。
它原本不是为了旅游而开发建设的设施或场所但却具有旅游很强的吸引功能。如年北京天安门、千岛湖。
旅游容量的类型:
1)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2) 旅游地的心理容量;
3) 旅游地的社会容量;
4) 旅游地的设施容量。
旅游地品牌的概念:是旅游者对旅游区域认知的总和,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精神享受,给旅游地带来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增值。
旅游地形象与旅游地品牌的异同:旅游地形象与旅游地品牌在诸多情况下是相互重合的,形象是品牌的心理载体,建设品牌的过程也是树立形象的过程。但两者有存在区别:
1、旅游地品牌的概念是具体的、统一的和鲜明的,而旅游地形象的概念是抽象的、分散的和笼统的;
2、旅游地品牌是通过主动开发创造出来的,而旅游地形象的形成过程是被动的、自然的;3、旅游地品牌通常要借助旅游地名称以外的文字来体现,而旅游地形象通常通过旅游地的名称来体现。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加拿大物理学家巴特勒于2023年提出的。巴特勒认为一个地方的旅游开发不可能永远属于同一水平,而是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演变的。
旅游地发展阶段可分为六个不同时期:探索期、参与期、发展期、巩固期、停滞期或衰退期(复兴期)。
他还指出:旅游吸引物并不是无限和永恒的,而应将其视为一类有限的、并可能是不可更新的资源。正因为此,它们需要加以仔细保护和保留。
旅游区的开发应保持在某个预先确定的容量的限制范围内,使其潜在竞争力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环城游憩带理论:是“环城市旅游,休闲,度假,游憩地带”的简称,指位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离城市距离越远,级差地租越低,投资商的资金压力越小;但是离城市越远,旅游者旅行成本越大,其出行意愿和实际出游率就越低,因而最终在某个适当的位置形成游憩区域。
旅游线路类型: 根据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线路大致可分为周游型和逗留型。周游型线路的特点在于旅游的目的地主要是观赏,线路通常包括了多个旅游目的地,同一个旅游者重复利用同一条线路的可能性较小,常用的线路有线型,环闭型和马蹄型线路等;逗留型线路所包含的旅游目的地数量较少,度假是逗留型线路的初衷,同一旅游者重复利用同一线路的可能性大,如节约型线路。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旅游者在逗留期间必须依赖和利用的不可缺少的设施,是游客进行基本生活活动与获得安全的保障,包括供水,排污,供电,通信,交通与医疗保健等设施。
旅游资源的破坏渠道:1,战争的破坏,2,自然的破坏(突发性自然灾害,自然风化,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引起自然界的报复)3,人为破坏【建设性破坏(直接拆毁,文物被占用,工程建设的破坏,“三废”污染造成旅游环境恶化,风景区内采石和开垦引起破坏,旅游资源开发使用不当造成的破坏),游客的破坏(游客过量造成的践踏,游客素质低导致的破坏,游客的呼吸拍照等行为造成的威胁),管理不善造成的破坏(古墓被盗,遗址被炸,城市建设的拆除,文物使用的破坏,偷猎行为)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起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可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旅游业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旅游资源应能承载日益增长的旅游者数量,动态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话需求,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得吸引力。
世界遗产:特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人类罕见且目前无法替代的财产,具体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及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景观遗产:庐山国家公园江西省 1996,12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山东省 1987,12 黄山安徽省 1990,12
峨眉山—乐山大佛四川省 1996,12 武夷山福建省 1999,12
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人与自然近距离亲近理念,乡土遗产保护理念,构建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理念,注重自然,文化,环境,发展有机统一的理念。
民俗旅游特点: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文化性。
旅游资源与开发
旅。游。资。源。与。开。发。姓名 邱文幸 学号 20084369 学院 理学院 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 严伟宾 武陵源风景区旅游景区经营现状分析及开发。基本简介。武陵源风景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 慈利县的索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总面积500平方...
旅游资源与开发
填空题。1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天然性,季节性与时限性,地带性 区域性 2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人为性,时代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3 两分法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 地质,地貌,水体,气象气候与天象,动植物,综合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 历史古迹,古建筑,陵墓,园林,宗教文化,城镇,社会风情,文学艺术 4 化石...
旅游资源开发
年鉴资源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年鉴资源卷次 1998 正文。南宁旅游资源普查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富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和南 带风光的南国重镇,国家园林城市,有绿色之城的美称,也是广西旅游业发展建设 桂林 南宁 北海 主干线中重要的一环。1997年,在南宁市 的直接领导下,南宁市旅游局会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