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作业

发布 2022-09-16 07:47:28 阅读 3014

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孔子的文艺观一主要见于《儒》一书,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2. 《论语·阳货》篇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著名的“养气”说。

5.孟子谓万章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6.,庄子派把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作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7.《庄子。物外》篇中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8.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总结了历史上许多伟人困顿受辱而发愤著述的历史事实,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9.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中家之言。”

10.《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提出了“诗有六义”说。

二、名词解释(6题任选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2. (庄子)的“虚静”“物化”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3.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4. “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总结了历史上许多伟人困顿受辱而发愤著述的历史事实,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认为历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往往是穷苦困顿的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而发愤著成的。“发愤著书”说对后世的进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a 5、a

四、翻译题(10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解释其文学理论上的含义)

2、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也,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所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

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天道》)

翻译: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

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

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

通晓道的人不言说道,言说道的人其实并不理解道,人们**懂得这个道理呢!

文学理论上的含义提示:

提出“言不尽意”的观点(可参考名词解释“言不尽意”说)参见《学习指导》p9页“言不尽意”说。

五、问答题(5题任选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答: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

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答: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诗可以怨”的理论肯定了文艺应该干预政治、批判现实、关心民生的作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作业二。一、填空题。

1、教材指出:曹丕的《典论·**》首先提出的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2、《典论·**》说:“夫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3、构思、词藻。

4、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5、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和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6、钟嵘《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提出了“直寻”说的诗歌理论。

7、兴寄、风骨。

8、韩愈继承了孟子的“ 养气 ”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不平则鸣”说。

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0、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二、名词解释(6题任选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典论·**》)的“文以气为主”说。

曹丕《典论·**》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指出文章可以体现出作家不同的个性,或者说“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2、(《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神思”就是心思。心思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所以称之为“神”。“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就是说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神思》讲到了构思的整个过程,从构思前的准备工作,讲到构思时的想象,由想象构成意象,由意象到语言,由语言到声律,再到作品写成后的修改等等。在文思酝酿中,首先必须是使创作者处于虚静的精神状态,然后展开想象活动。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样的想象就可以做到“神与物游”。

怎样构思呢?《神思》篇的回答是“ 神与物游”。所谓“神与物游”,就是要对外界的事物作虚静的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与自己的知识、理论和经历结合起来,构成意象,形成文思;但意象必须在文思涌动中用巧言切状的语言,优美感人的文辞表达出来,写成文章。

当然在运用语言时,还应改注意声律,写成文章后还要进行必要的修改。最后才能真正创作成功的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3(陈子昂的)“风骨”说和“兴寄”说。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健康的情志和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4、(司空图的) “韵味”说。

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笼而言之,就是指诗歌要有丰富的醇美韵味,而这种韵味必须含蓄在诗歌的语言意象之外。这并不是任何一篇作品都有的,只有有意境的作品才具有这种韵味。

5、(司空图的)“四外”说。

答案一:司空图的“四外”说见于《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或说都是指诗歌所具有的丰富醇美韵味的。

“韵外之致”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

答案二:司空图在论述诗歌 “意境”时,追求含蓄蕴藉的境界,提出“四外”说。“四外”说包含他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这也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

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分而言之,则是指作品的无尽的情致,启人深思的理趣和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小考必备文学常识作业

作业 三 部分精典文学常识。1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指唐朝的宋朝的。2 初唐四杰是指。3 东北三宝指的是。4 写出下列成语故事中的主角。煮豆燃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负荆请罪。指鹿为马入木三分。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洛阳纸贵三顾茅庐。乐不思蜀鞠躬尽瘁。卧薪尝胆草船借箭。四面楚歌班门弄斧。完璧归赵纸上谈兵。望梅止...

作文 文学常识大全

1.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 儒林外史。2.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 严复译的赫胥黎的 天演论 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3.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 集 聊斋志异。4.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 是 狂人日记。5.第一位开拓 童话园地 的作家是 叶圣陶。6.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 西游记。...

2023年高考文学常识 明清文学

1 明清 a 明代的章回 和 四大奇书 明朝人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为四大奇书。金瓶梅 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b 伟大的现实主义 红楼梦 以贾宝玉 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 史 王 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