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专家指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是经济转型期的一个趋势,这样的增长阶段转换是一个过程,需要若干年的时间。那么,对这种阶段转换怎么看?第一,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规律。
第二,就是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在下降。第三,中国经济增长从10%左右降到6%~7%这样的水平,从国际范围来讲仍然是不低的速度。
学者进一步指出,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经济转型不是单项动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发展方式转变在许多方面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经济社会固有矛盾仍在发展和积累,根本在于体制机制原因。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滞后,直接导致发展方式转变的滞后。
国有企业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和要素市场改革,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方面改革,在“十二五”时期,这些改革都应向“深水区”推进。学者指出,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等领域改革要齐头并进、形成合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破除,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关于“法治灵魂”问题。
3月,吴邦国委员长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理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并对社会主义法治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制根基,为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提供了重要法律平台和法治保障。
有学者对“法治灵魂”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法治的灵魂在于公正,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要切实保障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应当更加重视立法与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衔接与配合,实现法律体系构建与宪法法律实施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充分发挥宪法法律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我国法律体系不仅形成和表达于条文规范的形式之上,而且完善和落实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真正成为全体公民信仰和遵从的行为规范。
也有学者指出,不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简单地理解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成了”或者“完全形成了”,而应理解为“基本形成了”。我国法律体系形成后,立法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在立法思路方面,应当从数量型立法向质量型立法转变,不仅要考察立法的数量,更要关注立法的质量和实效;在立法内容方面,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生态建设对完善法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完善法律体系提出的体现民意、维护民权、保障民利的新期待。
还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法治建设的任务却并未完成,下一步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更长,任务也更艰巨。法律体系是为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服务的,后者比形成法律体系的要求更高。
法律体系是法治体系的逻辑起点,法治体系开始于法律体系的形成。法律体系形成之后,还要完善、发展,它的高级形态就是达到完备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法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关于“社会公信力”问题。
也许,人们对于今年3月发生的“抢盐潮”事件已经淡忘,但是由“谣盐”引起的关于公共突发事件中如何建立社会公信力的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思考。
有学者从**管理学、传播学以及心理学等角度对谣言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学者认为,恐慌多起于未知,未知则不可控。**对日核知识宣传不到位、最新信息披露不到位则造成了人们的恐慌心理。
还有学者指出,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产生非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在社会出现不确定事件时,群体的非理性行为会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群体中的这种“羊群效应”,会把个人的认知偏差急速放大。如果主流信息不通畅,个体又受到生命安全的威胁,谣言就更容易传播。
更多的学者从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做出理论思考。有专家指出,有时候谣言事情的本身并不严重,但由于传闻造成的社会性恐慌,其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当一个社会面临公共危机性事件的时候,非常需要社会公信力起作用。
因为只有具公信力的权威性说法,才能使人们形成正确的判断。还有学者指出,人们总是关注建立和维护公信力的代价,而忽视公信力被削弱的代价。
如何重建社会公信力是讨论的一个焦点。有专家认为,**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因此重构公信力应首先从**着手。只要**能够切实推行“鱼缸”式透明操作,全面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公共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曾经的“权威声音”就一定能够重新赢得民众的信任。
学者进一步指出,专家、**的公信力重构,同样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必须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建立维护其社会公信力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使专家**能够有说真话的底气,同时,也要建立必要的惩处机制,对于损害公信力的做法,实行最严格的处罚,提高失信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恢复社会公信力,扰乱大众视线的谣言才会不攻自破。
专家总结认为,重建社会公信力,固然涉及到诸多方面,但首先是那些掌握着重要社会资源、对社会秩序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的部门,比如**、司法、传媒、社会团体和科研部门等,因为对这些部门社会赋予了它们权威,它们也是社会公信力的最主要载体。
-关于“婚姻法与社会转型”问题。
有人说,或许没有哪一部法律能像婚姻法的修改,会如此被万众瞩目和众说纷纭,这不仅是因为婚姻法与每个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千家万户的生存质量有关,还在于婚姻法是一个时代变迁和社会文化转型的晴雨表。4月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引起了学界的热切关注。
有学者认为,此次婚姻法修改幅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增补内容之多、创新色彩之浓,为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史所少见。就修正案的内容来看,修改的重点集中在家庭关系、结婚制度、离婚制度、救济措施与法律责任等方面,但**解读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却似乎集中在了离婚制度中关于婚前财产的归属问题上。婚姻法修正案增加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其中第一情形就是“一方的婚前财产”,这意味着,一方的婚前财产在婚后将不再为夫妻双方所共有。有专家认为,这一修改不是简单的家庭经济问题、男女社会地位问题,而是体现出当今社会对财富分配的主流思潮和司法原则,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专家认为,应该承认,新婚姻法在原来司法解释基础上,用更为明确的成文条款,进一步保护了有产者的利益。同时,新婚姻法也没有禁止经济条件差的一方在婚前或婚后对另一方提出重新分配财产的要求。但也有专家表达了不同看法,认为在目前房产成为家庭主要财产的情况下,这种修改显然有利于实际购房的一方,在实际操作上不利于有效约束社会家庭稳定。
也有专家坦言:“合法”的财富未必是符合某一种道德体系的财富,也未必是符合当前价值观的财富。在法律上承认女性家庭角色的隐性贡献,使她们在婚姻存续期间的付出和投资在离婚时获得回报和补偿,既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同时在维护女性合法权益方面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关于“个税调整”问题。
6月30日,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引起了学界的热议。根据决定,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这是自2024年现行个税法实施以来第3次提高个税免征额,也是近年来我国个税改革中提高免征额力度较大的一次。
这也是在日益拉大的收入差距灼痛着国人神经的大背景下,国家为缩小收入差距而做的一次努力。
有专家认为,此次修正离个税改革的终极目标仍相距甚远,此次个税修法,依旧是在原有框架上的小步微调,没有实质进展。专家认为,实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改革难度之大,主要体现在征管难度较大、征收成本高昂、个人纳税意识尚不强等方面,而如何加大高收入人群“灰色地带”收入的征管力度,或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另外,这次个税法调整过程中,民众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专家甚至认为,这次将个税起征点提升至3500元,主要是考虑了个税征求意见中民众的呼声,这次个税调整契合了大部分纳税人的意愿,是税收民主的一次精彩演练。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切征税活动,需要最严格的民主控制和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以使公众的意愿能够真正地约束征税权。
此次个税所得税法草案,不仅体现了税收法定原则,而且还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向公众征求意见,为利益相关方提供了一个能充分表达意见的平台。这不仅是保障税法公正公平的前提,而且也为我国税收民主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
关于“见义勇为”问题。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矛盾,无论是社会发展的快与慢,社会价值的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冲突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人们对诸如真诚、信任、善良、救助、见义勇为等基本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呼唤显得愈发强烈。今年7月,杭州一位2岁女童坠楼,一位女业主奋不顾身用左臂接住了孩子,致使其手臂骨折,被网友尊称为“最美妈妈”。
有学者认为,在时下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最美妈妈”受到超越明星一般的社会关注,无疑证明了道德之真与人性之美天然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也有学者指出,这一义举,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一个公民的“底线伦理”,即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该漠视他人的危难,而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人性和道德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美妈妈”获得了超越常规的热捧、“不仅感动中国还感动了世界”,让人不仅看到了被过度拔高的道德精神,也让人看到了社会上道德底线和道德标准的退化。
而10月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让我们看到学者的这种担忧。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过路人对见义勇为敬而远之?有专家认为,根源在于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的精神。若缺乏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大多数人会因没有安全感自保,势必会出现个人无公德、社会无公义的现象。
也有专家认为,价值偏离、底线失守、秩序失范是造成悲剧的社会根由,是信任、诚信等一些基础社会秩序出了问题。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更加重视具体社会制度的变革,而忽视了社会基础秩序的建设。
也有专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的人不敢见义勇为的现象,并称之为“旁观者效应”。即假如某个事件只有一个人遇到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他会积极干预。但是,如果有很多人或者预料到很多人可以见到,这样他的责任就会分担开,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期待别人去做,或者是哪怕自己不做的时候,他自己的内疚感、自责和负罪感也会减轻,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也有专家认为,这个现象不单纯是“旁观者效应”所能解释的,而是由于道德秩序紊乱引起的。真正的道德是勇于揭露事实,而不是急于谴责。过路者虽然未施援手,但也未作恶。
挽救道德应该重奖见义勇为者,重罚作恶讹诈者。忽略那些极好的和极坏的人,而将重心放在无所作为的人,对道德建设毫无帮助。这种**导向只能让被冷落的好人寒心,让被忽略的坏人逍遥。
2024年社会热点分析
中国式 地陷 恐慌。今年以来,在长沙 武汉 太原等城市,相继出现 地陷 所谓 地陷 实际上是。今年以来,在长沙 武汉 太原等城市,相继出现 地陷 所谓 地陷 实际上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与地质结构 降雨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存在多头管理和立法空白,地下工程开发与施工各自为政,区域性地质...
2019热点素材及评论社会热点话题集锦
作文素材 2021热点素材及评论。社会热点话题集锦。电影 流浪地球 成海内外市场 爆款 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 凭借高企的口碑在近日海内外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引发了观众关于 未来 人生 等话题的思考和讨论,为祥和热闹的节日氛围增添了几分深刻厚重的文化气息。这部电影自2月5...
2019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社会热点素材及运用
2018 09 05从 中国好声音 到 我是歌手 这个时代没有新歌2017年4月,当下最火爆的娱乐节目 我是歌手 大幕落下,羽泉获得总冠军,既有追捧,亦有争议。如果说,中国好声音 凭借新颖的节目模式 转椅 盲选导师制 制胜 那么 我是歌手 的走红,则是因为电视找到了更好的消费明星的方式 真人秀。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