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

发布 2022-09-04 03:11:28 阅读 1687

第一章导论【答案】

1.【解答】

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2023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的出版。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微观领域,涉及宏观经济问题仅仅是总产量、就业、利息、工资等问题,即这时的宏观经济学存在着“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凯恩斯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在于,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这些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生产过剩不可避免,从理论上对萨伊定律的否定和对大危机的解释,形成了宏观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

随后,凯恩斯追随者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丰富,但是从上个世纪70 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随之,各种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学派纷纷复兴,其中以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影响最大,另一方面,20世纪的经济毕竟不同于亚当斯密时代的经济,因为各种各样的垄断和市场不完全(而不是完全竞争)支配着经济活动,公共部门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把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由放任主义似乎已经不合时宜,**对经济活动的适度干预和调节是必不可少的,这又为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在经济学界获得了支持,其政策主张又赢得了**的垂青,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扩散,重新焕发了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问题的兴趣,由此导致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复兴。

凯恩斯理论的不断发展,在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某些研究成果后,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经过20世纪下半期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争论以及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争论,西方宏观经济学已经出现了融合或综合的倾向。以理性预期假说最初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说之一为主要征兆,如今这个假说也被纳入新凯恩斯主义体系。正因为如此,现在用“理性预期学派”来称呼以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学派就不能准确地刻画这个学派的特征了。

另外,货币主义提出的自然失业率假说现在也被新凯恩斯主义所接受,只是后者更倾向于把它称作“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新凯恩斯主义者也接受货币主义者关于长期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划分。新凯恩斯主义者用来解释工资粘性的理论之一的效率工资理论,实际上是古典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和凯恩斯主义工资理论的融合。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宏观经济学是主要关注经济增长问题还是主要关注经济波动问题的分歧。这些征兆表明,西方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间的分歧正在缩小,流派之间的区分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2.【解答】

现代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学原理或经济理论,即有关经济问题的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区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或两大分支学科: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理论;(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

(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上述各个方面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它们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

其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

3.【解答】

一般来说,宏观经济的最大难题就是失业问题。因为失业问题不仅关乎到经济的增长,也关乎**应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在西方**中,失业问题也往往成为政党之间争斗的焦点。

奥巴马之所以将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保就业上,不仅是因为失业问题是衡量美国经济是否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关系到他能否继续执政的最大考验。

4.【解答】

盲人摸象的故事,从分解与合成的角度来讲,想借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研究问题,观察事物,就必须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部分,更要看到事物的整体。要反对片面地孤立地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在对经济问题的认识上,虽然微观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或角度上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它们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

其次,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理论基础的。

第二章【答案】

1-5 bcbeb 6-10 cccdb 11-13 cba

1.【解答】

1)**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发生。例如,**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才给予救济的。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3)购买普通**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和债券只是一种**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2.【解答】

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往来,但这种**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

甲国向乙国出口10 台机器,价值10 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 套服装,价值8 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 的有净出口2 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2 万美元;从两国gdp 总和看,计入gdp 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变成两个地区的**。甲地区**给乙地区10 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 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 万美元。

相反,乙地区**给甲地区800 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 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 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 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 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 的价值都是18 万美元。

3.【解答】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2023年联合国出版的新sna改称为国民总收入,英文缩写gni)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重要的总量指标,它们分别从特定角度反映整体经济活动成果,彼此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区别。

gdp是一国(或地区)地域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从生产角度来看,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看,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和;从使用角度来看,它是最终用于消费、投资、存货增加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gnp是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地区内)或国外(地区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之和。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利润、利息、劳务收入等要素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后的净额)之和。

在经济总量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国外净要素收入。

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从生产角度反映社会经济活动成果;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从收入角度反映社会经济情况。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按其构成决定的,如当“国外净要素收入”为负值时,国民生产总值将小于国内生产总值。随着本国经济不断向外拓展,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会有所增长。

1.【解答】

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 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 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 万美元,即40–10=30 万美元,两阶段共增值40 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 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 万美元。

用收入法统计得的gdp 为12.5+27.5=40 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 是相同的。

2.【解答】

1)2023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450 美元。

2)2023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850 美元。

3)以2023年为基期,2023年实际gdp=1450 美元,2023年的实际gdp=110×10+200×1+450×0.5=1525 美元,这两年的实际gdp 变化百分比=(1525-1450)/1450=5.17%。

4)以2023年为基期,2023年实际gdp=1850 美元,2023年实际gdp=100×10+200×1.5+500×1=1800 美元,这两年实际gdp 变化百分比=(1850-1800)/1800=2.78%。

5)gdp 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的变动。“gdp 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作衡量实际gdp 的基期的**”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2023年作为基期,2023年gdp 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2023年的gdp 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3.【解答】

1)ndp=gdp-折旧=8800-858=7942。

折旧=总投资-净投资=1150-292=858。

(2)x-m=gdp-(c+i+g)=8800-(5800+1150+1500)=350。

(3) di=c+s=5800+1456=7256。

(4)(i-s)=(t-g)+(m-x),1150-s=44-(x-m)=44-350,s=1150-44+350=1456。

4.【解答】

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一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500=800-300,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

(2)从gnp=c+i+g+(x-m)中可知,x-m=gnp-c-i-g,因此净出口x-m=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

(3)用bs代表**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原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给出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的相关数据,因此,可从国内生产净值中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di=nnp-t=4300-990=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di-c=3310-3000=310(亿美元)。

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 收入 支出模型 3 第十四章货币 利率和国民收入 5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is lm模型 6 第十六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7 2 1 否,无交换发生 2 否,非当年 3 否,非生产成果,只是产权转移 4 否,非最终产品。6 结合课本相应表,关键是求...

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 教学大纲。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会用收入法和支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了解什么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掌握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二 ...

宏观经济学习题 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 选择题。1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定一个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a 国民收入 b 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净值 d.可支配收入总和。2 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a 大于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