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2高三地理学案最后冲刺之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一、有关概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地理学意义。
直接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及其变化直接反映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人类驱动力(活动)人地系统动力学过程研究的核心。
二、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
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 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
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裸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及沿海一带的。
三、土地利用现状。
一)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
我国现有耕地约1.33×10hm,加上已耕用的牧场约2.2×10hm,人工营造和更新的林。
地约0.8×10hm,经济林、竹林和果园地等约0.11×10hm,包括水库在内的内陆水域约。
0.27×10hm,城镇道路和工矿用地约0.67×10hm,以及不合理开垦而引起的沙漠化土地。
和荒山草坡地约0.27×10hm,共计约5.65×10hm,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8.8%。
耕地的障碍因素。
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耕地约占1/3,其中涝洼地约0.07×10hm,风沙干旱地约0.09828282
10hm,水土流失耕地约0.07×10hm,红黄壤低产田约为0.12×10hm。
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肥力下降,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
在耕地的开发利用中复种指数增长不快。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二)目前尚难以利用的土地。
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可分为沙漠、戈壁、石山、珊瑚礁等,沙化土地因要恢复过去的自。
然属性需要相当长的演替过程,目前也难以开发利用。我国沙漠面积0.6×10hm,戈壁面。
积0.56×10hm,分别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3%和5.
8%。石山面积0.46×10hm,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
8%。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部和高寒的青藏高原的高山和极高山的冰川和永久积雪下缘冰碛石带。珊瑚礁是其他土地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南海海域,总数量。
约200多个,虽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重要。岛上富有鸟粪,估计储量达200×10t以上,但多数珊瑚礁,由于面积小、礁石多、积土薄,还难以利用。四、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一)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
1、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
用心爱心专心。
2、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
3、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5、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农业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开发的重点类型区。
根据农业的区间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内的相对一致性所进行的农业区划,我国分为9个一级农业区和1个海洋水产区,38个二级农业区。1.东北区。
全国的粮食、大豆、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今后农业的发展,以深度开发为主,并开发宜农荒地资源,提高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为主的商品粮产出能力;强化农牧结合,建设以肉、奶为主的大型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成为永续利用的木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的重点类型区为:
①松嫩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②三江平原的开发与治理;③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农业以牧业为主,农牧交错;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牧矛盾尖锐;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牧为主,加强草原和基本农田建设,强化农牧结合;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发展特种优质谷物和以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加快对土地沙化的综合整治,扩大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类型区是:
①内蒙古北部草原牧区建设;②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牧业协调发展;③内蒙古、陕西、宁夏接壤地区的治理与开发。3.黄淮海区。
农业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总量大,是中国小麦、棉花、玉米、花生、暖温带水果等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潜力较大。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①黄淮平原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牧业综合开发,②冀鲁低山平原以棉花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基地的巩固与提高;③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巩固提高和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④胶东半岛果、渔、油生产和沿海开放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4.黄土高原区。
农业以旱作为主,夏粮比重高;坡耕地比重大,滥垦陡坡地使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
①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②渭北陇东旱塬的农业开发;③汾渭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5.长江中下游区。
农业发展水平高,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农业开发的重点是巩固提高两湖(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两江(江汉平原和江淮地区)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加强对洪涝灾害和山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类型区是:
①太湖平原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②江淮地区的治理和发展;③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④湘赣红壤丘陵盆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⑤南岭山地的用材林基地建设。6.西南区。
立体农业层次分明,多种多样;烤烟、油菜及桑茶果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生猪商品生产优势明显,林特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治理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
用心爱心专心2
四川盆地综合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②秦巴山区的综合开发与治理;③川滇高原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农业的综合发展;④黔桂高原石灰岩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建设。7.华南区。
本区是中国适于热作的地区之一,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的创汇农业占较大比重。今后农业的发展,要巩固提高以橡胶、甘蔗为重点的热带作物和**带作物生产,稳定粮食单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
①闽粤沿海平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②海南热作基地建设;③华南西部甘蔗区的建设。8.甘新区。
农业以分散而封闭的绿洲农业为主,人均粮油占有量高,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牧业以山地放牧业为主,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存。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农牧并举,以农为主,积极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优质高产的棉、糖基地,区域性的商品粮基地,瓜果基地和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
①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发展;②伊犁地区牧业基地的建设;③天山北坡综合农业基地的建设;④河西走廊商品粮食基地的巩固;⑤引黄灌区的治理与开发。9.青藏区。
本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而热量不足;土地资源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数量极小但分布相对集中;水资源异常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水的矿化度高,利用难度较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名贵中药材、珍稀动物繁多;地广人稀交通闭塞。
本区农林牧业都具有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高产性也很突出;放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
今后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水平,发展商品性畜牧业;加强粮食和人工草料生产,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合理经营和开发天然森林,建设营林、砍伐、加工与综合利用的林区经济系统;改善交通、商品等农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促进商品流通,发展民族经济;建设中国地毯毛羊、半细毛和肉乳兼用牦牛商品生产基地。
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区是:①**“一江两河”地区粮食基地的巩固与发展;②青甘川边缘牧区的建设。
用心爱心专心3
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
2019 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7 一 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淮北平原 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淮阳山地 包括大洪山 桐柏山 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 植物均有明显差...
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
2019 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6 一 以热带 南 带气候为主体,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 一 夏长冬暖,热量丰富。1月平均气温在10 以上,7月平均气温在27 29 年平均气温17 27 四季交替不明显,没有真正的冬季。夏长冬暖的气候特征,为热带性植物生长和发展热带作物与三熟制农业提供了...
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
2019 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3 一 中国文化产生的时空环境。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界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 关于最古老的人类诞生于何处,学术界还没有最终的答案。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把目光投放在热带和 带。特别是一些学者力主人类起源的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