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

发布 2022-01-08 05:37:28 阅读 2042

2019-2023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3

一、中国文化产生的时空环境。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世界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

关于最古老的人类诞生于何处,学术界还没有最终的答案。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把目光投放在热带和**带。特别是一些学者力主人类起源的亚洲说。

比如贾兰坡明确表示,人类起源的中心在东亚南部,并且用一幅人类较直接祖先的腊玛猿化石、早更新世人化石及文化地点的分布图,证明了他的观点。人类原始文化开始于第四纪:

关于人类起源,一般认为,冰川作用引起气候变冷,动植物群大量灭绝,森林大量减少,变为苔原或草原,从而迫使人类的树栖祖先下地直立行走。

中国文化版图于新石器时代初具雏形: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腊玛古猿是在云南开远发现的,它是腊玛猿的早期类型,距今约1 200万年。

自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中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日益明显,南方相对暖湿,森林居多;北方则草原占优势,气候呈干燥的趋势。因此当北方的智人已基本从事狩猎经济活动时,南方古人类的采集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极有可能影响了以后南北方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甚至可能造成了某一个历史时期内南北方文明程度的差距。

新石器时代以后,由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地区抢先进入了文明的门槛。紧接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在自身基础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崛起,自公元前7世纪以后,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或汉文化圈的核心区。至秦汉之际,又从这里把文化向岭南、东北及西部地区辐射。

二、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中的中国文化结构(一)人口因子。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历史上时有增减。各历史时期人口峰值大都出现在盛期,而人口的锐减或起伏不定往往是由于战乱。

在汉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关东(每平方千米百人左右),其中济阴郡达每平方千米262人。唐代以后,长江以南地区人口才有较大增长。明代以后,形成南重北轻,东重西轻的人口分布格局。

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二)经济因子。

就2023年来的历史时期而论,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3个主要类型。

渔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主要限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林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畜牧经济文化区包括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大部。农耕经济文化区包括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和台湾,南到海南岛的大片地区。

江南地区较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传统农业经济及相关的经济部门发展,其良好的水路。

条件和沿海的环境,其日益增大的人口密度造成的生存危机,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三)政治因子。

直到明清时期以前,中华帝国的版图或疆界还算是比较稳定的,但仍几经统一和**。

许多政治因素与自然环境有直接关系。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统一王朝都未主动在富庶的南方建都,因为疆域的主要问题都是来自西北。

两宋时期的政治版图,不仅体现了政权的不同空间分布,还体现了政治制度、政治统治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不同生态环境的基础。

四)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诸方面。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揭示了生活方式的空间差异。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有关。

精神文化包含的方面很多,比如语言,今天中国境内的语言分布主要属汉藏、阿尔泰、南亚、印欧和马来—玻利尼西亚五大语系。而各地方言亦有其空间分布。

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

2019 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7 一 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淮北平原 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淮阳山地 包括大洪山 桐柏山 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 植物均有明显差...

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

2019 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6 一 以热带 南 带气候为主体,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 一 夏长冬暖,热量丰富。1月平均气温在10 以上,7月平均气温在27 29 年平均气温17 27 四季交替不明显,没有真正的冬季。夏长冬暖的气候特征,为热带性植物生长和发展热带作物与三熟制农业提供了...

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

2019 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最后冲刺复习10 青藏区。一 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青藏区的植物区系虽统属泛北极区,但高原大部分与南部边缘山地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高原植被大部分以耐寒耐旱的 随着高原隆起而特化的种类占优势,其中不乏古地中海成分与亚洲中部成分。东南部边缘山地以印度 马来成分和中国 喜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