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云南省基层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库

发布 2022-06-17 12:42:28 阅读 7600

1、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b.抛弃。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3、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项规定体现出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 )

a.一致性 b.矛盾性 c.对立性 d.排斥性。

年4月4日,几声清脆的枪声结束了以杜某为首的***性质犯罪团伙中5名主犯**的生命,为某市“严打”整治一周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表明( )

a.“打黑除恶”是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b.***性质犯罪是对国家危害最大的犯罪。

c.“严打”整治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惟一途径。

d.我国法律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下面对“纳税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只要负有直接纳税的义务,就是纳税人。

b.纳税人包括所有法人和自然人。

c.纳税人是由税法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

d.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7、文艺复兴兴起于( )

a.意大利 b.英国 c.法国 d.西班牙。

8、我国《刑法》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 )

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绝对的观点和相对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10、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项规定体现出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 )

a.一致性 b.矛盾性 c.对立性 d.排斥性。

11、实现调控的主体是( )

a.企业 b.市场 c.行业组织 d.**。

12、( 标志着行政职能的横向广度。

a.职能体系 b.职务范围 c.职责深度 d.职权方式。

13、在唯物辩证法的方**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方法是a.归纳演绎方法b.分析和综合方法 c.矛盾分析方法d.抽象和具体的方法

14、为加快文件的传递,可采用( )

a.逐级行文 b.多级行文 c.越级行文 d.直接行文。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人民群众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人民群众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年4月4日,几声清脆的枪声结束了以杜某为首的***性质犯罪团伙中5名主犯**的生命,为某市“严打”整治一周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表明( )

a.“打黑除恶”是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b.***性质犯罪是对国家危害最大的犯罪。

c.“严打”整治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惟一途径。

d.我国法律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18、实现调控的主体是( )

a.企业 b.市场 c.行业组织 d.**。

19、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b.抛弃。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20、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1、( 标志着行政职能的横向广度。

a.职能体系 b.职务范围 c.职责深度 d.职权方式。

年4月4日,几声清脆的枪声结束了以杜某为首的***性质犯罪团伙中5名主犯**的生命,为某市“严打”整治一周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表明( )

a.“打黑除恶”是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b.***性质犯罪是对国家危害最大的犯罪。

c.“严打”整治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惟一途径。

d.我国法律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23、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b.抛弃。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5、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物质生产活动b.科学实验。

c. 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d.艺术表演。

2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于实践,理性认识**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于间接经验。

27、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项规定体现出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 )

a.一致性 b.矛盾性 c.对立性 d.排斥性。

28、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是 (

a.科学社会主义b.剩余价值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劳动价值论。

30、实现调控的主体是( )

a.企业 b.市场 c.行业组织 d.**。

31、我国《刑法》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 )

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3、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项规定体现出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 )

a.一致性 b.矛盾性 c.对立性 d.排斥性。

34、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联系。

3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

a.客体的选择和建构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d.客体能动反映。

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形成机制应是( )

a.国家有计划制定** b.计划定价为主、市场自由**为辅。

c.以市场形成**为主 d.以企业自由定价为主。

3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38、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9、吴某近几年纠集一伙人,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流窜作案,多次抢劫,打伤10多人,赃款数额高达人民币20多万元。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判处吴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案例表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刑罚当罚性 d.执法严格性。

4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绝对的观点和相对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019云南省《公共基础知识》 必备

1 软盘和硬盘属于 a 输入设备 b 输出设备 c 外存储器 d 内存储器。2 个人计算机的英文缩写是 a ibm b pc c dell d cpu 3 在计算机网络中wan表示 a 有线网 b 无线网 c 局域网 d 广域网。4 为了保证任务栏任何时候在屏幕上可见,应在 任务栏属性 对话框的 任...

2019云南省公共基础知识 必备

1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 学校的设施 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异因同果b.同因异果c.多因一果d.一因多果正确答案 c2 相对主义运动观认为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d.只存在绝对运动而无静止正...

2019云南省公共基础知识考

1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正确答案 c 2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 学校的设施 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异因同果。b.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