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外国语学校敖晓玲 2011-06-28
2023年6月10报到,11日网上阅卷动员、培训、试评。下午四点开始正式评卷,到18号阅完。
一、网上阅卷异常艰辛。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高考阅卷工作采取网上阅卷模式。全省文科试卷21万余份,地理阅卷教师145名,中途请假一名,实144名。地理二卷分值为56分,比政史多4分,而阅卷教师比政史少(政史均超过150名阅卷教师)。
而我们所阅的小题只有18名老师,以全部双评试卷来看,每人平均得完成420000/18=23333份。
阅卷工作每天早上8点到12点,下午14点到18点,几乎每天晚上加班,前几个晚上17点到21点,后两天晚上都加班到22点过后。工作量庞大,工作强度艰难。每天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注意力高度集中,找得分点,打分,敲回车,调试题,这样的工作性质及工作强度对每一位阅卷教师都是一份折磨。
而当看到其他所有学科都在17号甚至之前就全部结束、纷纷打道回府的时候,心里那份苦啊无以言喻。我的速度是最快的,定格26868份。到最后,看到电脑屏幕上的试卷竟然产生想吐的感觉。
地理教师最后离场。
二、网上阅卷特点。
1.克服漏评,增强阅卷客观性。
试卷经高速扫描仪扫描和图像切割校验两个步骤,被传送到阅卷电脑上。实行网上阅卷的最大好处是老师们真正实现“背靠背”打分,更加体现公平、公正。每一考生的试卷,都由计算机随机调配给两名老师评判,相互之间看不见评分结果。
如果两名老师先后给出的分数在设定分差内,则自动取平均值作为考生的最后得分;如果超过分差范围,计算机会把这道题目自动调给第三名老师评判;如果第三名老师评判结果又超出分差控制范围,则作为典型的答卷交给指导组集体仲裁给分。也就是说每一道题目至少需要经过双评,而不会“一锤定音”。
2.杜绝统分错误。
每一份试卷被分割成很多块,例如地理被切割为8块(36题5块,39题3块),每一份试卷的每一小块在评阅过程中,计算机系统将各项得分值自动累计生成总分。这样不会出现因为人工统分而漏统或是统错分数的情况,对考生而言也是相当客观和公正的。
3.保密性非常好。
因为扫描后经图像切割分类,阅卷时,每位老师只能看到自己所阅的那道小题的内容,其余各题的答题情况一无所知,而且自己所阅的该份试卷只有一个保密号,没有任何区县、学校、考号等信息可看。相对而言,考生的信息更不易泄露。
三、阅卷场抽样调查:试卷分析。
1.文综客观题均分84分,与去年持平略为上升,地理估计24分,难度系数大于0.5。
2.全卷总分均分160-180之间,地理主观17-20之间,单科总分43-47之间,比去年略有上升(去年全省均分40分)。
3.36(1)难度大,要求指出图幅范围内。该图跨度大,范围广。且试题完全出自原创,其他资料上找不到原题,这也告诉我们所谓的地理基本答题模式很多时候是不适用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是不能八股式的让学生死背提纲、背答题模式。
教师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学法、教答法,应注重精讲精练而不是精讲多练。
4.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
1)如36(2)说明新疆盆地内适宜发展航空的理由。这个题目要求考生对新疆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要了解,哪些因素是适合发展航空的?而且航空本身的优点是什么?
航空港选择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2)如36(3)郑州布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华北虽然不是商品粮基地,但粮食(冬小麦)生产很发达,交通枢纽必须要答到(京广线与陇海线也是基本的地理知识,应该很清楚)。
3)36(5)考查了很多基本的生活实际,“大棚把季节搞乱”,于是学生的基本常识欠缺。这也提醒我们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应该引导孩子具备必备的常识,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太远。应该用生活中、身边的地理知识的导向来结合教学。
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与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地理,并用来指导生产与生活,这才是我们的教与学的主旨。
5.我们说“高考是指挥棒”,这样说对也不尽对。整体来看,主观题是综合测试学生能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教材,回到考纲,没有定势。似乎连续几年地球运动部分分值大体稳定在8分(两个选择)上,但也不能就说这部分不重要,也许明年后年一下子地理难度又上去了,才又让地理教师又倒向这个边。
四、36(5)阅卷中丢分现象。
本次我阅的是36(5)。原题是:“图幅最南与最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差异明显,试比较两地区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8分)”
参***:最南地区:水田农业,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2分),粮食作物水稻为主、热带经济作物(2分);
最北地区:绿洲农业,熟制一年一熟(2分),粮食作物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棉花(2分)。
评分细则:最南地区(b或中南半岛):水田农业,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水稻种植业任对一个得2分,粮食作物水稻为主(水稻1分),热带经济作物(或香蕉、橡胶等任一热带经济作物名均1分)最北地区(a或中亚地区):
绿洲农业(灌溉农业),熟制一年一熟(任对一个得2分)
粮食作物小麦为主(或春小麦或冬小麦得1分),经济作物棉花(或瓜果或葡萄或哈蜜瓜等得1分)
本题地理素养较好的同学稍微仔细一点即可得6-8分。
最简明的满分试卷。
或。丢分原因:
1.最北与最南位置写反。
这种情况还屡屡出现,平均每30份试卷中会出现3份——5份左右,有些时候考生答得知识点大致还可以,可惜南与北写反了,导致本题全为0分,丢分异常惨痛,令人扼腕叹息。
2.审题不明。
比较两地区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近二到三成的考生理解成“比较两地区在发展农业方面的不同”而误答为最南为水稻种植业为主,最北为畜牧业为主,大方向错了,至少最北的4分是丢失干净,全题最多也就只能得4分。
3.画蛇添足情况。
相当多的考生答出最北绿洲农业、最南水田农业后,避开种植物类型而大谈特谈为什么最北为绿洲农业,最南为水田农业,而且论证全面,卷面写得相当满格而几乎不留空隙,每每累得阅卷老师一目一行读下来,读到最后,气得够怆。而最后得分也只能停留至第一句的4分。
4.长时间纠缠于一个知识点。
如很多考生答到最南种植业以水田为主,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水稻熟制为一年二熟到三熟,因为纬度低,热量充足,为季风气候,劳动力充足,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稻米出口量大……下笔千言,没有离题万里,可惜太浪费笔墨与时间,还浪费阅卷老师的时间、耗消阅卷教师的精力。
5.基本生活常识缺失。
的确,“大棚把季节搞乱”,使得我们的学生不知农产品哪个季节该出,不知哪个地域该出产哪种农产品。把最北端写成种植甘蔗的比比皆是,而且还振振有词的说这儿昼夜温差大,利于糖份的积累,所以利于种植甘蔗。把最南端写成种植苹果、葡萄等瓜果的也不计其数。
我们的学生们天天吃着水果店里的各色瓜果,搞不清它们从**来,什么时候来,全乱了……
6.基本概念不清楚。
例如对灌溉农业这个特定称谓,不少的考生理解成了水资源充足的地方,河流多的地方,适合发展灌溉农业。于是不少的试卷就呈现了“最北绿洲农业,最南灌溉农业”这样混淆是非的答案。
7.答非所问型。
比较两地区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不少的考生答成分析两地区发展种植业的区位条件。于是出现了“最南端: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流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等”说得头头是道,却搞得阅卷老师们眉头紧锁,无处话凄凉,无可奈何的敲击“0”这个键盘。
8.地理术语的任意改换。
高考要求测试考生基本的地理素养,较规范的语言表达相当重要,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地理专业术语的运用。例如作物熟制约定束成的表述形式为“一年一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两年三熟”等,而我们的考生们随意更改这些名词,如写作“一年一收”、“一年一季”、“一年多熟”、“一年多季”等不规范的表述。
9.错字、别字满天飞。
高三的学生,有些基本素养的确还是令人很感悲凉的。因为错字、别字丢分不计其数。如“甘蔗”写成“甘庶”、“柑蔗”、“苷蔗”;“灌溉农业”写成“贯溉”、“灌盖”、“罐溉”;“棉花”写成“绵花”;“水稻”写成“水道”、“水到”……当场差点晕倒!
10.方言、土话竟然登大雅之堂。
答卷中常常碰到“麦子”、“稻子”、“苞谷”、“谷子”等四川方言,令人喷饭!
2023年四川高考地理卷
图3是我国某省部分地区水系分布图。读图回答5 7题。5 图中虚线范围内的地貌是。a.风蚀谷。b.冰蚀谷。c 张裂谷。d 断层谷。6 虚线范围内的地势特征,从图中可推测出的是。a 花莲溪西侧平缓 东侧陡峻。b 花莲溪西侧陡峻 东侧平缓。c 大富以南,北部高 南部低。d 大富以南,北部低 南部高。7 下...
2023年高考地理四川卷
地理。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图1为高速铁路和甲运输方式两者间客运市场占有率随运距变化图。读图回答3 4题。5.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6.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2023年高考地理四川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四川卷 文科综合 地理。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1回答1 2题。图11.图示重旱的主要省 区 简称是。a.陕 桂 湘 b.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