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
1、列举某一位你所喜欢的艺术家,结合其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谈谈你对他的艺术风格的理解。
我所喜欢的艺术家是达·芬奇。
他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500多年来,人们一谈起人类的文化进步,就会提及其中灿烂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要联想到达·芬奇的丰功伟绩。
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2、举例谈谈曾让你产生过“共鸣”或“净化”的艺术作品,并对其何以引起你的“共鸣”或“净化”展开分析。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朦胧的记忆里,曾邂逅那曲旷世**。却因我当时正值年幼,心智尚没成熟,不能完全感受它背后的种种含蕴。如今,手起,乐响。
久违的那一段旷世**,《命运交响曲》又缭绕在耳际,带着一阵清新,一阵久远。贝多芬双手下的乐曲中,“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
于是,种种感慨随着那渐起渐伏音符,荡漾开来。
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那激昂的**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
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
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
第二乐章,**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中缓了一口气。
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
那是痛苦的哀伤!
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
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
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我就是我!到了这里命运已被贝多芬战胜了!
至此,**已渐渐淡去。而思绪却仍在继续。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3、孔乙己是鲁迅创造的艺术典型,试析这一典型在当今社会的象征意蕴。
孙伏园在简括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因此我们读《孔乙己》不一定永远都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解释其意义。
过去多数人以科举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毒害的角度来解释,孔乙己代表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是正如鲁迅所说“谁整个的进了**,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的就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的人倒不相干了”。因此他坚持要了解《红楼梦》就不要去追究曹,从他身上去了解贾宝玉或**的意义。
因为“人生有限,而艺术却较为永久”。同样,我们可以超越写作时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来读《孔乙己》,它一样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当我们不把这篇**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
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科举制度毒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他也是普遍性的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中,多少人就像孔乙己那样,不为社会所接纳,被群众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
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与事实的区别。在科举时代偷书不是一件可耻或甚至犯罪的行为,他染上这种旧习后,社会却改变了。因此咸亨酒店,那个小小的社会对孔乙己,永远是一个埋葬他、置他于死地的陷阱。
4、骆驼祥子是老舍创造的艺术典型,试析这一典型在当今社会的象征意蕴。
骆驼祥子》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惧,竟然有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车夫,在社会上是不显眼的,但命运还是不能放过他,折磨好强的他,毁了他的梦想,后来沦为自甘堕落的人。悲剧总是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胸怀大志,勤劳节俭,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
难道那是个不让好人有活路的社会吗?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美好的,幸福的。没有自私,不幸和残酷了吗?
回答是肯定的。现在社会,有许多人进步了,也有许多人退步了,这个退步是指人们的心灵变得败坏了,丑恶了,他们去赌、嫖、抢劫……无恶不作。然而社会总是要进步的,我们只能用强制手段去制裁这些人。
5、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画皮》2023年被改编成电影,试比较一下蒲松龄《画皮》与电影《画皮》(2023年版)在内容、主题、人物形象上的同与不同,并做出属于你自己的艺术评价。
从故事情节上看,影片将原著中平民王生的故事转变为大将军王生的故事,赋予人物更多光环。曾强了电影的可观性。从感情部分把这个故事变得合理化,由此添加了许多感情分支,从不同的人物身上,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爱情观。
增加了小唯和佩蓉之间明争暗斗的内容。同时,电影将原著中道士的形象变换为多个人物。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引人入胜。
更加表现了爱情的主题。
原著中女鬼是纯反派形象。对于狐妖本身的描写,蒲松龄并没有过多的笔墨,对于狐妖暴露身份之后的几个场景,描写甚为恐怖。而电影中的恐怖场面只有惟一的一场,即小唯褪去人皮。
这也就表明电影的看点并不是在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可怕场景作为噱头。而影片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叙事来表现几种不同的爱情观。
画皮》原著讲述了一个女厉鬼披上“二八妹丽”的画皮后勾引贪恋美色的王生,败露后挖其心肝,最终王生忠贞坚韧的妻子忍辱求道士救活了王生,惩戒了女鬼的故事。表达了对世人贪图美色,被外表假象所迷惑的讽刺,对以女鬼为代表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控诉。
电影《画皮》则讲述了一个更符合现代人爱情观的爱情故事。导演将故事从发现厉鬼、降服厉鬼、起死回生的鬼怪主题中抽离出来,放在了一个个复杂错位的三角恋甚至四角恋中,通过人妖异恋来讨论爱情的主旨以及其爱情的深度。
从小唯的人物形象上看,原著中塑造的女鬼就是女鬼,没有任何色彩,她从来没有对王生产生过半点感情,她变**,接近王生只是为了自己,是个货真价实的恶鬼。
电影中的小唯因为目睹王生救自己时的威风凛凛而对王生一见钟情。为了达到成为王夫人的目的,她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古灵精怪又知书达理的少女形象,得到了周围所有人的喜爱。起初她以为爱情是可以用蛊惑和不择手段就能得来的。
但当她看到佩蓉为了王生喝下毒药,王生知道佩蓉就是女鬼后依然不离不弃,知道真相后一刀刺进小唯胸膛并求小唯把佩蓉救活,自己去死时,她被人间坚贞的爱情所震撼,理解了爱情是什么。她毁灭了自己拯救了大家,同时也拯救了她自己。电影《画皮》给了《聊斋志异》一个全新的有血有肉的画皮,一个痴情的画皮,一个为爱、为情甘愿放弃吃人心的画皮。
不论是原著还是影片,最后无辜死去的人都得以复活,九尾狐妖都受到惩戒,最终人性光辉终结梦魇,人性的真善美摧毁**。
6、结合你的艺术实践和审美体验,谈谈你对艺术是一种表现或艺术是一种象征的理解。
艺术来自于生活──这已是老生常谈,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然而同样不应当忘记的是,艺术同时也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面镜子怎么可能同时反映其自身?一盏灯能怎么可能同时照亮那只持灯的手?
梦幻者怎么可能同时知道自己在不在现实?所以,摹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都无法给艺术一个全面的解说,它们应当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象征的层次上取得统一。艺术关照着生活,但并不直接描述客观事实,也不直接发布道德律令。
相反,它以自己特有的体现方式──象征的方式,投影着人类的整体生活。正是象征的品质奠定了艺术在整个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并且对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产生着强烈而深刻的影响。象征构成了艺术的真正灵魂。
通过象征,艺术透射出世界的深层秘密,表现了生命的内在韵律,也召唤着人生的更高境界。也就是说,艺术的外在根基是生活,而其内在生命则是象征。象征有许多层次:
它可以体现为局部的表现手段,也是可以体现为整体的思维方法;一个词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一件艺术品也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象征。诗人布莱克说过:“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能够从极为平凡的事物中看到无限的奥秘,能够在生命的瞬间里把握宇宙的永恒,这种象征主义的态度,正是艺术家对待世界与人生的基本态度。
7、“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司马彪云:玄珠,道真也)使知(理智)索之而不得。
使离朱(色也,视觉也)索之而不得。使喫诟(言辩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这是庄子《天地》篇中的一段寓言,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黄帝在赤水以北漫游,登上昆仑山而向南眺望,旋即返回,丢失了玄色宝珠。派知去寻找没有找到,派离朱去寻找也未找到,派喫诟去寻找,还未找到。就派象罔去找,象罔找到了。
黄帝说:“多么奇怪啊!象罔怎么就能找到呢?
“象罔”是谁?庄子寓言中的一个人物的托名,成玄英疏:象罔,“无心之谓”,陈鼓应先生更指出:
“象,即形迹;罔,同‘无’,同‘忘’,‘象罔’喻无形迹(《庄子今注今释》)。这寓言载《庄子·天地篇》:黄帝游赤水的北面,登上昆仑山放眼南望,回来时,丢掉了玄珠(喻道)。
叫知(智慧的托名)去找找不到,叫离朱(聪明的托名)去找找不到,叫喫诟(言辩的托名)去找也找不到,就叫象罔去,象罔找到了那颗玄珠。黄帝说:“奇哉,象罔竟然可以找到玄珠!
”庄子在这则寓言中要表达的意思是:黄帝丢掉了道,结果,派了智慧、聪明、言辩去找都无法找到,倒是无形迹的象罔找到了。道家认为,自然就是大道,文明之类(如智慧、聪明、言辩)皆系人为的浮华,离大道甚远,所以,是永远找不到的。
大道无为,结果,象罔就找到了。
艺术概论范围2023年下半年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1 马克思曾经说过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 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曾经说过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
2023年上半年艺术实践工作总结
一 日常工作。1 日常的展演服务及场馆维护。1 演艺厅 艺术厅 南校区展厅 实验剧场为我校的艺术实践重要场所,我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工作。随着我校的各类演出 展出工作增多,在确保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同时,我们加强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求专业技术人员 保洁人员在工作时统一着装 服务到位,确...
艺术系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艺术系20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艺术设计系全体员工辛勤工作,在教学 科研 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室建设 党建思政治 团学工作 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 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培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加大专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