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还在继续,但恶搞对象已经转移到了社会丑恶现象那里,针对某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恶搞,伤害性在大大降低,自嘲的表面下隐藏着表达的智慧。恶搞文化的价值取向走向正常化,以及恶搞文化的工具化应用,也应了早期有的人对恶搞文化的判断:恶搞文化的狂欢氛围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它早晚会被主流文化同化。
现在看来,具有庞大消融能力的主流文化,正在接纳恶搞文化,这种接纳本身也验证了恶搞文化并非一无是处,在去掉其狂热、邪性、盲从等不良元素后,恶搞文化现出它真实的面孔———批判。
微博时代,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周期,而恶搞文化的生命周期会持续一周、半月左右,作为新闻事件、文化现象的侧面延伸,恶搞文化会补充一些与事件、现象有关但却被遮蔽的信息,当它的补充功能完成后,自然会进入消退期,随后又会有新的恶搞行为制造又一轮的热点。在网民和**的推动下,恶搞文化正在滋养一种“依赖症”,人们依赖恶搞所带来的快感,但又反感恶搞的速朽与重复。恶搞是一个貌似轻松但很沉重的外壳,人们正在试图抛弃它但抛弃的过程会有些漫长。
我个人对待当下恶搞文化的态度是,多观察,少参与,看清它的终极目的在**,有了这个心态,会觉得恶搞文化无非是流行文化的一种,对它不必有过多担忧,恶搞文化最激烈的时期已过去,它早晚也会消失于浩渺的互联网,但不会消失的是恶搞文化留下的胜利果实———它在消解权威、促进人与人平等对话等方面所做的贡献。
2019国考面试热点模拟
针对某 的调查,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众多网友之所以赞成将数学 踢出 高考科目,这不是数学本身的问题,而是数学教学过程 现了问题。目前社会上对于数学的学习太过例如,一些学校把奥数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学生和家长把它作为升学的工具,这样做无疑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发展,扭曲了对于数学的科学认识。对于网...
2023年国考面试热点 网络谣言现象
2 新华网评 谁该为网上谣言埋单 后妈虐童 艾滋女事件 抢盐 风波 这些貌似悲情 正义的谣言,一次又一次把我们骗得够呛。制谣传谣的行为必须承担道德和法律的责任,但谁是这个虚拟空间的责任主体,谁该为这个恶劣行为埋单?毫无疑问,制谣传谣者有责任,监管部门有责任,谣言滋生和传播的 当然也难脱干系。不久前,...
2023年国考面试热点之地铁逃票
背景链接 这几天,一组地铁逃票全纪录的 在网上迅速走红。集中展示了西安地铁的逃票众生相。为了逃票摔了一脸血 情侣用一张票闪电般的穿闸门而过 一大家子老老小小集体逃票画面可谓让人哭笑唏嘘。这一现象迅速引起了 的关注。1月11日晚间,央视 新闻1 1 栏目专题报道了地铁逃票行为。节目中,西安 上海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