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论:这是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二)生物起源论: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交、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论: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四)劳动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到“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
二、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教育水平低;2、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联系。
二)古代社会与教育:
1、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庠-序-校),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欧洲奴隶社会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武士)和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
3、欧洲封建社会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和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三)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1、终身化;2、全民化;3、多元化;4、民主化;5、教育手段和技术现代化。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相对独立性;3、历史时代性。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
三)教育学的发展:
1、萌芽时期: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
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昆体良)。
2、独立形态时期:
独立形态教育学诞生标志:2023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科学之父”。
王夫之提出学习过程包括:学、问、思、辨、行。
3、繁荣时期:
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反对赫尔巴特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2)文化教育学:(91世纪末,德国)基本观点是人事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代表人物有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是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代表人物是杜威《民主主义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2023年出版的《教育学》首次对共产主义教育目的和任务在教育学书上作了区案件的论述,首次把教育学分成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部分。杨贤江的《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他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二)人的发展:(两方面)
生理发展——机体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感知觉、记忆、想象等)和个性心理发展(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三)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2、智力发展理论:
(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元成分(最重要)、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
(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不平衡性:发展高峰是新生儿期和青春期;抓住关键期。
2、顺序性:循序渐进。
3、阶段性。
4、互补性:重视生命教育。
5、个别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
二、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物质前提)
二)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对人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必要条件)
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冯特殊功能;具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主导作用)
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决定作用)
三、普通中小学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童年期。
1、年龄特征:发展速度相对平稳,儿童身体缓慢生长,心理上一般没有十分尖锐的自我冲突。儿童开始掌握书面语言,对外界的认识不再满足“周围”这一范围。
情感体验开始复杂化。儿童期是发展儿童意志的最佳时期。
2、小学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在学校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旨在为今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包括:
1)关心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其体质;
2)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3)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少年期。
1、年龄特征: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最根本的特征是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过渡期特征包括:
(1)生理三巨变:性机能发育成熟;身体外形急剧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2)心理上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这是少年期心理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3)心理上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4)心理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少年起飞”,在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关键期);在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丰富的学生情感体验。
三)青年初期。
1、年龄特征:个体身心逐步走向成熟,是最富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个性定型时期,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主要包括:
1)保护与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诸因素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制约着交易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制约着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制约着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3、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先提出。
二)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民主;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力量。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力地改变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对科学知识再生产;推动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丰富科技活动,扩大科技成果。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
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
2、校园文化: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活动文化。
五)教育与人口。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及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人口就业结构决定着教育的内部结构;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习的布局和办学形式,影响教育投资的效果和发展速度。
2、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促进作用: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改善提高人口质量。
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一种是思想意识落后于存在,另一种是认识了社会发展规律,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先行/超前发展)
一)理论基础: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
二)两方面的内涵:第一,教育投资要适当超越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而超前投入;第二,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
四、教育现代化。
一)内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条件;教育管理;教师素质。
二)特征:1、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3、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狭义: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最根本的指导原则)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一)个人本位论:洛克。
二)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诺杜尔普。
三)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利特、狄尔泰。
四)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杜威。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融合性;适度超越性;类主体性;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提出。
一)中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2023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
七、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p42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
动力系统;工作系统(教育活动运行的主体部分);监控系统。
二、学校文化。
一)涵义:精神文化(内在核心部分)和制度文化(外在表层部分)
二)特点:1、以有形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
2、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
3、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
4、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
三)功能:导向;约束;凝聚;激励。
三、现代学制的发展。
双轨制(英国)、单轨制(美国)、分支制。
一) 我国2023年9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提出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 教育与生产力。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制约着交易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制约着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 制约着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 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先提出。二 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 教育与生产力。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制约着交易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制约着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 制约着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 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先提出。二 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
b.若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生效的劳动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c.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具有劳动争议的最终裁决权,仲裁裁决一经作出立即生效。5 能引起听觉的声波振动频率是 a.0 20hz b.20 20000hz c.20000 40000h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