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

发布 2022-01-10 23:37:28 阅读 3230

11.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4)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

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从热力环流可以看出,冷热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从而促使大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要认清影响风向的三种力的相互关系。

不同情况下风向特点: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2、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3、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4.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5、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3)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6.等压线图的判读。

1)等压线图: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2)等压线图判读:首先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和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

3)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 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 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a.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

.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示。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朗。

17.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①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②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3)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4)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8.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a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b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季风环流。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季风最显着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宜兴修水利。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a--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b--**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c--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d--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盛行风的垂直郊外)。

e--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19、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1)雨带的移动:

①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②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③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④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2)雨季: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3)旱涝灾害:

①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②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2)雨季: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3)旱涝灾害:

①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②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③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0.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注意: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21.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

高考地理复习

水土流失专题 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 产生原因 常见的所有可能的原因 1 自然原因 地形 破面陡峻 坡度大 土质 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 土壤松 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 气候 降水丰富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暴雨多 多大风天气 大风多 植被 地表裸露,植被覆盖少 植被少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强烈,历史上多发 ...

高考地理复习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 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 1 自然原因 频繁的旱涝气候 黄淮海平原 地形低洼 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 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 引淡淋盐 井排井灌 生物措施 农田覆盖 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 采取喷灌 滴灌技术等。5 ...

高考地理复习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补充。一 东亚与日本。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 6个纬度原因。1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 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