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哲理思辨警句,都是作文的好素材!
古代诗人发现哲理的悟性很强,揭示哲理的艺术性很高。或以日常小景(描绘山水)隐喻生活哲理,给人以领略不尽的启示;或从切身体验出发,引发人生感悟;或咏怀史事,以阐明哲理。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哲理:清澈的池水像明镜一样映照出天空漂浮的白云,使人心旷神怡:池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
原**头有潺潺的活水。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讲的却是学习的道理。要使知识不陈旧、思想不僵化,就必须勤奋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由塘而水,见水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充满了哲理。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哲理: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而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诗人在树木蓊郁的山峦间漫步,清澈的流泉在山林间曲折穿行。
草木愈见茂密,崎岖的山径也愈益难辨。正在茫然之际,忽然眼前一亮,花明柳暗,农家村舍掩映于花草树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这种情景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不少见:
面前的困难,扑朔迷离,于是顿生迷惘之惑,但只要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生出许多希望。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哲理: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
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并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其中任何细微的变化。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哲理:体现了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动可以有效地衬静。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哲理: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哲理:陈叶、前波都是旧事物,芳林新叶、后波都是新事物,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发展是必然的。
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哲理:古人运用云、日、风的因,预知雨来临的果,乌云来了,太阳下山了,风吹得厉害,说明雨要来了。无论何种物质、事物,都不是绝对独立存在的,它的存在必定与其他事物存在相关联。
8.“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孤桐》)
哲理:阅历经历越深,经受考验越多,就越坚强。
9.“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释中。”(陆游《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
山恶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
哲理:两诗取材写法不同,却说明同一道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10.“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明王守仁《睡起偶成》)
哲理:世上很多人思想浑浑噩噩,必须大声疾呼促其觉悟。人的觉悟有快有慢,即使晚一点被唤醒,也是撞钟的收获。
11.“终日堂前学画眉,几人曾道胜花枝。试看三月残春后,门外清阴是阿谁?”(李山甫《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柳》)
哲理:前诗之柳喻指平日默默无闻却作出贡献的人们,后诗之柳喻指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的仗势小人。两诗取材写法相类,所说之理却完全不同。
12.“泾溪石险人竞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罗隐《泾溪》)
哲理:行舟的安危,与水路、水情的好坏固然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驾舟人的思想重视程度。该诗涉及安与危、难与易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哲理。
理寓趣中,理与趣兼,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13.“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下阕)
哲理:院墙之内,佳人高荡秋千,笑声飞扬,“墙外行人”心荡神往,驻足留连。但一墙相隔,难通情愫。
“墙里佳人”荡罢秋千,笑声渐失,墙外“行人”以为“佳人”无情,顿生无限烦恼。这一“奇情四溢”的场景极富理趣:人与人之间,贵在理解沟通,倘若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必然自讨没趣、自寻烦恼。
1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
哲理:从诗面看,作者写的却是他畅游庐山的观感。读这首诗,我们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游踪,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所呈现的千姿百态,或高峻,或舒缓,或秀丽,或雄浑。
每一个姿态都是真实的,但对整体庐山来说又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身在庐山,却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呢?原因恰恰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哲理:这首诗作者借登塔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认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1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题沈君琴》)
哲理:一支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在琴声中,琴、手指、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巧与琴、手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产生的条件,想奏出优美**,只有相互协调配合。
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哲理:站得高,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才能饱览千里风光;奋发向上,励精图治,才能不断发现新境界。
1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哲理:对人、对事要想得到全面的认识,把握正确的方向,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细心辨认,从整体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更不能通过一时热情和兴趣去判断人和事。
否则就容易判断失误,而造成整个事情的失败。
1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哲理: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比较平常的事物就不放在眼里了。
20.“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哲理:淘金要千遍万遍地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诗人屡遭贬谪,坎坷备历,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但最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
诗句通过具体的形象,通过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说明,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坚守,辛劳之后必有所获;也用来说明,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日久真相自然明。
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2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哲理: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也就是说,花儿开过了,并不是无情地离开了,而是落到地下变成肥料来支持以后的花开得更鲜艳!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
2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哲理:在苏轼看来,生行无定踪,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地,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可见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偶然留下痕迹,随时变灭,没有必要过分怀念。
24.“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哲理:国家的兴盛衰亡取决于时势,颠覆国家的罪责在帝王自身。诗作批判了“红颜祸水”论,极富理性色彩。
2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哲理:腐朽没落的旧事物、旧制度终究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新生事物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充满生机和活力;它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哲理:一个人在事业上只有不断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的业绩。
2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哲理:人和事物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2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哲理:保持宁静高远的心境,即便身处闹市,也能自得其静。静在心,不在境。
2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哲理:充满自信,不断追求,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3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哲理: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不要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
3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3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哲理:自古及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无法克服的遗憾,希望各自珍重。
小学作文经典哲理故事素材哲理作文素材
对于学生来说,有了足够的素材,在写作时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及观点。那么我们可用于作文中的哲理故事的素材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小学作文经典哲理故事素材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学作文经典哲理故事素材一。一天,白头翁要建造新房子,它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老鹰 大雁来帮助...
高中作文素材 哲理故事作文素材
导语 不要轻视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那往往蕴含着意想不到的哲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几篇哲理故事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对老年夫妇来到了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办公室门前。秘书问 请问你们找哪位?老年夫妇说 我们想找校长。秘书问 你们有没有事先预约?老年夫妇说 没有,我们是慕名而来。秘书看这对老年夫妻穿得...
古诗中的离别作文
年级 初一。字数 体裁 散文。自古以来,离别是文人墨客的瑰宝,关于离别的古诗更是多不胜数,离乡之情,别友之情,更是溢满了文化史。身处异地,唐代诗人李白,在 静夜思 中写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色凄凉,作者孤身一人,身处异乡,在窗边望着皎洁的月亮,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到自己故乡的一切,不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