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发布 2021-10-28 09:21:28 阅读 7827

一、一个红色日记本。

在家里翻到一个红色日记本,这个日记本让我保存了整整39年。上面写者:张新枝同志望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情为大家服务。

在平凡的工作岗上,看作实现崇高理想的战场。在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征途上劈风斩浪勇往直前。——窦泰山,2023年11月16日,这是一位公社带队干部赠送的。

他身材高大对人热情说话和气,并从事着财会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是我一生中非常尊敬崇拜的带队干部。我在知青食堂当司务长时,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能得到他的帮助与支持。

当时对我来说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从没有学过一天会计知识,对财会知识一窍不通,还要解决上百拾号人的一日三餐,相对来说难度大,真的,没有信心。有一天是你带领我到北站区如前郭柳、后郭柳、金灯寺,知青食堂管理好的先进示范点,去进行考察、学习互相交流经验,使我长了不少见识,心理也踏实了许多。在您的手把手调教下,渐渐地掌握了,学会财产收支记账方法,懂得一些会计基础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提高业务能力。体会到知识永远是我生活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后来回城工作,在企业做了一名专业的财务主管,实现了我的梦寐以求的工作。

刚回城开始有所联系,后来由工作忙、家务事多、失去联系,至今都没有联系到,只能在这里我想说一声 “谢谢”。看到日记本同时使我回忆到40年前的知青生活情景,仍历历在目。

二、上山下乡:

高中结业时年18岁风华正茂的我,响应***“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下,奔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道路。那是2023年11月份的一天,天寒地冻,随着父亲单位安排好的车辆,记得我和张素荣、张纪荣、王静是同一单位子弟,最后一批下放没有欢送辞,我们一起各自提着简单的行李箱及常用的生活用品。告别了城市来到北站区西张门大队。

下车一看惊呆了,我们所谓的家安置在一个大山坡上,山坡上种满了苹果树,四周看不到村庄,人称“岗上”。从岗上步行到村庄还有一段距离。大队事先用知青安置费建好的有食堂、有集体宿舍楼房,一二层女生住,前排宿舍平房男生住。

我们一起来的四位女生同住一个房间除了四张木床外,屋里空荡荡的又冷又潮湿,没有自来水管喝上一口水也难,与我们来的路上所想像完全不一样,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非常凄凉别无选择,也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我们开始吃住在一起长达4年之久的知青生活。

我当知青食堂司务长之前是一位村民叫马明当司务长。当是我们下放知青年龄最小的15-16岁,最大的也不过18-19岁。正时青春发育长身体年龄段。

下放到农村劳动是一次消耗体力活。可是对待我们知青生活方面尤其做的饭菜质量,让我们知青吃的很难咽下去,不顾知青的身心健康,有些知青时不时出现肠胃不舒服拉肚子,常因伙食卫生发生口角闹的不愉快。迫使我们知青自发的联合起来到村上进行游行,甚至到马明家中强烈**摆免知青食堂司务长。

这一行动得到带队干部、大队干部的重视与支持。知青们要选出我们自己的司务长。

有一天,带队干部找到我语重心长的说,研究决定由我来担任知青食堂司务长工作,征求我的意见,刚刚步入社会,思想单纯积极向上,那个年代流行政治口号“听从指挥,服从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我毫不犹豫的说:“行”。担起了这项艰巨而又光学的任务。

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我有胆量,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形容挺适合的。

三、知青食堂。

那时岗上知青有对口单位:市烟糖公司、铁路列车段、市直单位、还有零散的下乡插队知青,所以要面临大约120多名的知青们的一日三餐。当时知青食堂人员有毕世福、张风霞,陈美英和我还有一位村民张继堂,后来增加曲力专门负责菜买工作。

我们知识青年下乡第一年享受由国家**的商品粮,每人标准45斤各占白面70%、粗粮占30%、油二两生活费2元。我们知青食堂每半个月左右要到北站区粮管所买一次粮食,我曾记得第一次去买粮食要先带上集体购粮证、面口袋,坐上岗上队长派的毛驴平车去的。赶车的是一位老农民买上十几袋面,大概几百斤吧,从岗上到北站粮站来回得几十里地的路程。

一路上有的比较平坦,有的路是车碾压出的路坑坑洼洼十分不平,坐在毛驴车上,颠颠簸簸提心吊胆。啊翻车了怎么办,坐在上面有点头晕目眩都有想吐的感觉,不停的说:“慢点慢点”。

从来没坐过毛驴车,还是第一次,但是心里面还会感到挺得意的样子,相比之下比下比下地劳动轻松多了。

中午准备做面条,我们自己擀的面条很少,大部分吃的都是换面条。就用扁担挑着八斗蓝,带上20-30面粉,要到村外一个王门村庄换,当时我们没有交通工具,全程步行,来回得走6-7里地呢,回来挑着湿面条,重量可不轻。就这样挑着走累了马路边稍微休息一下,交换以下肩膀,有时脚磨起了泡,忍着疼痛继续前行。

半年后,食堂添置(时间来历记不清)一辆安阳产飞鹰牌的自行车解决了食堂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如:采购菜买。有车了,真的非常开心!

食堂做饭的炉子不是一般的炉子,人们称为吸风罩炉子,烧的烟儿煤,不懂技术的人操作不当容易熄火。那么耽误时间又浪费燃料。当时还得到铁路列车段物资支援与帮助,有烟儿煤、大油,给伙上减轻了一些负担。

毕世福在食堂当时是顶梁柱,别看个子不高,头脑聪明,能吃苦,在烧炉子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特别在晚上封炉子时,能撑到第二天,甚至更长些时间,很少熄火确保食堂按时开按点开饭,又不影响农友们下地干活。还常想办法不断改善伙食质量,增加一些花色品种为食堂出谋划策,那个年代不讲究营养健康食谱的搭配,知青生活非常单调。

常吃汤面条、疙瘩汤、玉米粥遁环着吃。记得有一次由小毕操作尝试者研制出被称“开花馒头”蒸出来的格外好吃,同时让我们有一种自豪感。这一次实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现在给我一次机会,再去蒸开花馒头,肯定做不出当年那种味道。

有时还会蒸包子蒸糖包,还有一次正好是摘苹果的季节,在张风霞建议下我们就地取材,捡一些比较好的落果苹果带回食堂进行清洗,加上白糖放到笼上蒸,结果呢蒸出来的苹果格外的好吃,可以说那是当年吃到最好的苹果,原滋原味。

食堂蒸馒头,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和面机,每次蒸馒头要发一袋面50斤面粉。我们直接把面粉倒在大面板上,中间扒出个坑一点一点倒水,把面和起来直到基本形成面团再放进大盆里发酵。发酵以后放入适量的碱面用手揉,来回的揉,面团太大很费力,再次把面团放到面板上,我们用面杆子一边一个人的压,反反复复进行,面团达到均匀光滑就可以上笼蒸。

这样下来人们的手腕又酸又疼。

食堂里没装自来水管,每天要面临做饭、和面、洗菜、蒸馒头、样样离不水。用水要到门外水井去挑水中间距离有50-60米。每天食堂人员轮流挑水,我刚到厨房决得挑水没问题挺轻松的的事儿,以前也看到过别人挑水。

可我从来没接触过扁担,也想体验一下过把瘾。刚挑起两大桶水很吃力,根本掌握不了平衡,水桶来回的摇摆东倒西歪心里暗暗发誓,自己是新上任的司务长,应带好头困难面前不低头,于是咬牙坚持挑到厨房,结果每一桶水洒了剩半桶水,肩膀压得很疼,挑水真是个力气活。

食堂的工作及具体又繁琐,起早贪黑,生活条件及其艰苦,特别是冬天我们知青每天用上开水都很难,可是伙上人员在有限的条件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坚持每天早、晚做饭前水一开,首先给每位农友们拿过来的保温瓶加满开水,方便洗漱。其二夏天的时候,天气闷热也正是岗上农活繁忙季节,为农友们熬制绿豆汤解渴降温。其三,村里砖瓦厂有时晚上放映电影农友们吃过晚饭陆陆续续都去看电影了,可是厨房的工作还忙着打理,所以也失去很多次看电影的机会。

总之,厨房的工作从早忙到晚,东奔西走忙碌一天下来的确累得腰酸背疼有些爱不了,当然我们还是坚持着。现在回想,在那个年代里再苦再累,我们谁都不说真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四十年过去,想想那个历史年代吃的苦都已挺过来了。在琐碎平凡的劳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困难时期得到锻炼。一起渡过了知青这个大家庭中患难与共的兄弟姐妹们同甘共苦最难忘的经历。

四十年的知青大聚会刚刚落幕,农友们让我们一起等待41年、42年……再相会。

张新枝。2023年12月3日。

那些难忘的岁月作文难忘的岁月作文

节日贺词祝词 四季的风还是在吹 雨还是在飘 花开花谢 依旧在轮回。只有那段难忘的日子化作了轻轻的风 轻轻的雨 轻轻的那年那月 变成了淡淡的泪 淡淡的笑 淡淡的朝朝夕夕。失。年少的我们总忍不住问自己 在以往的岁月里究竟失去了什么?你的自私,使你失去了一个值得珍惜的朋友 你的自卑,使你失去了一次展现自己...

难忘的岁月

父亲八十一岁生日,我回家为父亲祝寿,不经意在父亲的卧室里发现一只旧陶缸。屈指三十三年了,无意中重逢,大陶缸熟悉的影子紧紧地牵住我思绪的缰绳,把我带回童年,带回到那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小时候,家里有许多陶缸,那时候人们叫它大油缸。大油缸多用来装谷子和番薯丝,也有的用来种子,主要还是装粮食。一只陶缸可以...

难忘的岁月

作者 王宪英。北极光 2014年第04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孕育吹拂下,我看到阿木尔林业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职工百姓吃上了自来水,住上了现代建筑风格的楼房 宽敞整洁 绿树成荫的水泥路 男男 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地在生态公园散步 做操 打拳 跳舞 扭秧歌 人们过着蒸蒸日上幸福美满生活,阿木尔小镇变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