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课堂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在一个个教学活动中“横冲直撞”、“东奔西走”;多少次,孩子勇敢的站起来后因没有说出我们想要的答案而尴尬坐下;又多少次,我们人为的把孩子置于“以分数为命根”数字化世界。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有一种令人揪心的痛:知识,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属性?
本书中这样的一段话让我得以重新定位所谓的知识:“知识是教育的边缘,知识的意义在于内化为智慧,而智慧的动作,只有在生命中才有可能”。把知识智慧化,让智慧生命化,才能最终使知识感情化,而有了感情的维系才能真正理解知识。
知识是重要的,能力是必要的,但情感的滋养和心灵的丰润是凝重庄严而不可撼动的。失去感情的知识是呆滞的,没有感情的能力是苍白的!重置知识,我们才能找到关注生命的厚重而质朴的支撑知识能力的底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聆听到更强的生命拔节声音!
二、激活课堂,挖掘生命潜能。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经验丰富的小学数学老师,对课后的某道习题找出了三种解决方法。但当他把用作讲解的时间留给学生的时候,在二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孩子们居然找到了七种答案,其中有的甚至是老师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未想到过的!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为过去种种自以为是的给学生毫无保留的讲解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自惭形秽。在一次又一次的“教答不教问”的课堂中,我真的不敢想象:有多少孩子的思考被无情的偷走,有多少生命的潜能被残酷的埋藏,有多少潜能被埋没。
没有了自我的发现,没有了得到赏识的机会,除了生存需求外,作为一个生命,他们还有多少层次需求得到了满足?在老师匆匆的讲解中,又丧失了多少聆听生命拔节声音的机会呢?
我不禁感慨:老师心中是装着学生上课,还是装着我要教的内容上课?首先,其注意的指向是不同的,装着学生上课,注意集中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智能的开发上,教师是顺着学生的表现加以引导的,意在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挖掘个性潜能;而装着要教学的内容上课,注意则指向上课的任务和进度,教学引导是努力地把学生引向自己的思路中,期待学生能答出我们想要的“精彩”。
其次,教师的心理期待也不同。心中装着学生上课,教师的期待是对学生及知识未知的期待,是期待学生创生新知,把学生引向潜能处;而心中装着要教学的内容上课,教师心中的期待是期待已知,期待学生进入教师设想的储备中,此时最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当然更忽略了学生获得知识以外的如胆量、勇气、自信、大方等应该得到培养的素质……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那么老师与学生对话、交流,在互动的碰撞中能否发生成新知,能创生出怎样的个性化知识和智慧,课堂效果的满意与否都是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由此,我们心中要装着学生,关注学生差异,形成“目中有人”的教学。
三、叩问心灵迷恋成长
记得前苏联著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摸孩子的心灵。” 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只有做到用真爱小心呵护、用尊敬细心留驻、用宽容全心保卫、用机智细心聆听,我们才能听到美妙的生命拔节声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味生命,享受生命化教育,迷恋每一个“人”的成长!
教育是生命的“美容剂”,为了让教育和教学酿就的“甘露”能迅速潜入并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灵,让我们常用这种“心灵的叩问”去献给我们深爱的所有学生:
生命如此美丽/ 我们怎舍得去摧残去压抑/ 我们只有用爱去呼唤去爱惜/
生命如此美丽/ 我们怎能用僵硬用强迫去代替教育/ 我们只有用激情去碰撞去鼓励/
生命如此美丽/ 让我们扬起爱的风帆,让鲜活的生命徜徉爱的海洋里/ 让生命化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真谛。
生命成长的感悟
有些成长是主动的,有些成长是被动的。就算我们不想成长,命运也会推着我们往前走,主动的成长会让我们在坎坷之前站稳脚跟,被动的成长让我们永远比现实的安排慢一拍。成长是分阶段进行的,人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克服了一个,迎来另一个,螺旋式上升,盘旋着提高。年少时候,我们懂得再多,认识再深刻,也一定会...
生命成长的感悟
有些成长是主动的,有些成长是被动的。就算我们不想成长,命运也会推着我们往前走,主动的成长会让我们在坎坷之前站稳脚跟,被动的成长让我们永远比现实的安排慢一拍。成长是分阶段进行的,人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克服了一个,迎来另一个,螺旋式上升,盘旋着提高。年少时候,我们懂得再多,认识再深刻,也一定会...
生命成长的感悟
有些成长是主动的,有些成长是被动的。就算我们不想成长,命运也会推着我们往前走,主动的成长会让我们在坎坷之前站稳脚跟,被动的成长让我们永远比现实的安排慢一拍。成长是分阶段进行的,人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克服了一个,迎来另一个,螺旋式上升,盘旋着提高。年少时候,我们懂得再多,认识再深刻,也一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