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了译名为《放牛班的春天》这一部感人的教育电影,倍有感触。
这部原名叫做《leschoristes》的电影,被翻译成《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译得很巧妙,单是读着都漾出善意的笑。但是我看了确是笑不出来的,因为这是一部反映二战后残酷的教育现象的电影,我想把它称之为纪录片也不过分。因为它的的确确反映出了一个时代该有的面貌,甚至人的心态,社会的状况……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是那个时代所需求的人,也是那个时代里人们迫切想要有这样一个具有相对人性友爱的老师出现,来拯救战后被摧毁的教育。合唱团,孩子们的合唱团,不是简简单单的歌唱,孩子是在用灵魂,用生命在歌唱,声音空灵清澈。而马修老师则是用生命在教那群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已经无可救药的孩子们唱歌,他相信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别说永远不可能的,难道真的是无可救药了吗?
孩子们的天性告诉他,孩子不是无可救药,无可救药的是环境,是养育孩子的学校环境。在这所学校里,犯错,惩罚,犯错,惩罚……已经成了一种规定。孩子们一犯错,不是接受老师的教育,而是关禁闭,体罚,罚处打扫卫生等。
校长是整个学院的权威,是不可挑战的人物。这个校长是一个自私,残暴,冷酷的人,金钱至上,对于功利十分热衷,不管学生死活的人,他甚至把学生归结为小坏蛋,罪犯等。这是教育界里最真实的写照,这类人是教师行业里的吸血鬼,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对于其他老师来说,在他们新来的代课同事的带动渲染下,他们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生的职责,这是很难得的一种现象,影片中的老师私底下帮助马修的合唱团,开始联合偷偷反抗校长的命令,这是师德观念转变的一种表现。
最后,我想说说学生,影片中以皮埃尔为中心学生,从影片开头的捣蛋,经常被关禁闭的男孩,到最后变成一个喜欢歌唱,学会感激的一个人,马修的教育态度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些经历过二战的孩子,从我们当代的角度来看,都是经历过磨难的苦小孩,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经历,他们的心灵曾被扭曲过,他们是畸形的,但是他们的天性还在,我相信人性善的学说,同样的,那些孩子不是无可救药,他们是太缺少关爱了,因此总想着去调皮捣蛋,以此来让人记住。孩子是最善良的天使,他们不是上帝派来的恶魔,他们太需要爱了,太需要这个世界去关注他们,去抚平他们受过的伤害了。
最后,作为教师的我,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像马修一样的老师,和学生做朋友,爱他们的老师。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 放牛班的春天 有感。作为一个男孩子,如果步入小学教师的行业,面对现实的社会状况,想要去生存,去赡养父母,去养家糊口,应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从我步入小学教育专业时起,就不得不寻找一条新的路子。不是我不喜欢教师这样一个职业,有时候想想,与活泼天真的孩子们一同成长一同进步,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但...
读《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读 放牛班的春天 有感。读 放牛班的春天 有感。在上大学期间我就看过这部电影,当时的感觉是我以后也要成为马修这样的好老师,那时候的震撼的确不小,看到马修一步一步收服了顽皮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学生本身都已经被学校领导和自己的父母放弃了,而马修用自己沉稳的性格和动人的 改变了孩子们,让我非常佩服!这一次,...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 观后感。看完 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学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