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安排计划

发布 2021-08-20 04:57:28 阅读 6024

《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作用与途径的研究》

实施方案。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1)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主张;2)探明江苏省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作用及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机制;3)深度剖析新农村建设中江苏省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4)明晰教育促进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目标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建设工程,其总体要求可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谐和;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是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并且需要的是能够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是能够关注村庄、国家公共生活的人,是具有良好教育的现代人,也就是新型农民。新型农民至少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还要有文化科学知识。

而这些素质的具备,需要教育作为中介。因此发展教育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不同种类层次的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同作用。因而本文将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同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有助于按部就班的展开行动。因此针对当前江苏省农村地区发展现状,研究将根据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明确当前江苏省教育促进新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以使研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作用分析。

1、教育功能、作用的理论分析。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存量,它的提升主要依靠教育。教育的主要功能有:

1)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具体体现为基本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熟练劳动能力、技术工作能力、科学管理能力、职业变换能力的增进。2)普及推广科技知识技能。

一方面通过培养大批掌握生产技术的劳动者,使先前积累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技术在生产中延续;另一方面学校的科技活动不仅培养人才,而且促进科技推广和发展。3)提高全民素质。新农村建设需要懂科学、懂政治、懂伦理的新型高素质农民,而教育通过开发农村智力,提高文化科学知识、技术,形成个性品质等多方面,提高全面素质。

4)社会服务功能。农村教育具有实施范围大,对象广泛,实施过程多样化等特点,具有社会服务功能,可促使个体社会化,社会生产生活科学化,有助于社会文化心理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各类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功能、作用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分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与作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作用亦不相同,例如,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可能主要依靠职业教育,而农业增收提效更多的依靠高等教育。但各种类型教育所起作用并不是相互隔离独立的,不同教育类别存在相互交叉的影响。

研究将分析各类教育的功能作用,兼考虑其他种类教育的辅助作用,更完备的明确江苏省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功能。

三)江苏省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影响作用的实证分析。

根据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最新成果,从中选取与相关指标包括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建立计量模型,分析苏北、苏中、苏南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农村人均纯收入,对劳动力转移及对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影响。

1、基础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础教育对培育新型农民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给农民带来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并且我们认为,具备各种素质的新型农民,其表现出来的特征之一便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研究拟从基础教育对农户增收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以判断其对新型农民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建立模型。

yi=ai+∑aiedui+∑bnxn+εi

y表示农村人均纯收入。

edu表示教育变量,包含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等。上文中提出,各种教育类别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尤其是在对农户增收这一问题上。我们将主要考察基础教育所起的作用,兼评其他教育种类。

x表示除教育因子外的相关变量;

下标n表示除教育因子外的其他相关变量。

2)数据**:抽样调查。

2、职业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

职业教育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主要变相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通过明晰职业教育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效果,可为下一步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1)建立模型。

yi=a0+aedu2i+∑bnixni+εi

y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edu2表示职业教育变量。

x表示除教育因子外的相关变量。

下标n表示除教育因子外第n项的相关变量。

2)数据**:

方法1:实地调查。选取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的方法获取一手数据,进行分析。

方法2:利用统计年鉴,选取县(市)一级的教育支出作为教育变量,分解为人均职业教育支出,作为解释变量。具体数据**于《江苏统计年鉴2001-2006》。

3、高等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影响。通过科学研发,科技下乡,深入推广农业高等教育的成果,有助于实现现代化高产高效农业。研究将**高等教育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作用,以为新农村建设中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1)建立模型。

yi=a0+aedu3i+ ∑bnxn+εi

y表示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用以表示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情况。

edu3表示高等教育变量,用农业科技下乡人次、农业三项工程经费表示。

x表示除教育因子外的相关变量。

下标n表示除教育因子外第n项的相关变量。

2)数据**:《江苏科技年鉴》,运用2002-202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苏北、苏中、苏南地区的截面数据构成面板数据。

四)江苏省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分析。

五)国内外教育与农村发展的经验总结。

国外对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该领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发达国家,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实践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国内各地也展开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实践,并已有相关学者开始关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本研究将通过比较研究,总结归纳国内外相关实践的经验,为下一步提出教育促进江苏省新农村的具体途径提供参考意见。

六)教育促进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探索。

针对江苏省教育供给与需求现状及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结合国内外教育发展促进农村建设的经验,提出教育促进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主要从教育如何到达农村、教育如何接近农民,以及教育的投资机制等方面展开论述,完善农村教育支撑体系;从让农民学会技术、掌握技术以及促进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农村推广、扩散和转化等方面**教育服务模式;并**教育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系和投资保障体系。

四、研究进度。

五、研究成果。

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三篇。

课题活动安排计划明细表

主要阶段。具体情况。1.搜集文献资料,理性思考相关问题,设计课题研究框架。准备阶段 2009.09 2009.1 2.课题研究项目协议书的拟定。3.申请验收书。4.填写协议书。5.召开课题开题会,实施第一阶段培训,制定课题实施方案。6.开题会领导讲话。1.进行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设计也实施工...

本课题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课题准备课题立项。课题组运行。课题启动课题研究。收集资料调研整理初稿。初步成果课题成果讨论修改是否完善是课题成果外部征求意见 评审。课题结束。课题研究进度与时间安排。课题进展阶段。课题准备内容。1 项目组组建。2 内部讨论资料收集。3 等待课题立项时间安排2005 4 4 2005 4 15前期。1...

硕士课题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

篇一 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毕业 开题报告。题目广东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研究。院系经济学系。专业经济学。年级20xx级。学号 20xx51106036 姓名李颖珊。指导老师白月硕士。20xx年 12 月 5 日。广东培正学院教务处制。毕业 开题报告。篇二 课题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研究工作的总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