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作文课程 中考命题篇 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 教师版

发布 2021-04-12 07:58:28 阅读 7195

“文者,意为先。”在我们写作动笔之前,一定要审好题,立好意。如果审题不准确,就会导致中心论点不明确,离题万里。那么,对于命题作文该如何审题立意呢?

1.找准题眼法。

一般来说,文章有“文眼”,诗歌有“诗眼”,命题作文的题目有“题眼”,审题时要找准题眼,把握文章的写作重点。对于文眼的把握,不同类型的命题要区别对待:偏正短语构成的命题,其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就是题眼,例如“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这个题目,就要抓住“一种”这个限制词,审题时就要注意文章不能写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力量;并列短语构成的命题,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素,如“勇敢与畏惧”这个题目,审题时我们就要找到“勇与畏”这两者之间的链接点,搞清楚“勇与畏”抉择的标准是什么?

还有面对相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动机会促使人作出不同的抉择,所以对这两者的论述要辩证看待,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只要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论述的中心,选材立意也就有了方向和目标。

2.挖掘题蕴法。

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例如“花落春犹在”这个题目,我们在审题时,就不能简单地把“花落”理解为“花朵的凋零”,“春”理解为“春天”这样的表层含义,而应该挖掘其隐含的比喻义,“花落”应该理解为“应时而生的美景、人物、机遇的逝去”,而“春”可理解为“象征一种朝气蓬勃、生机旺盛的永恒精神”,这样中心就可以定为“某种美景、人物、机遇的逝去,但那种朝气蓬勃、生机旺盛的永恒精神犹在”;又如“画一扇窗给自己”中“窗户”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窗户,而应该挖掘它的深层含义,可以理解为“心灵的窗户”,也可以理解为“在遇到挫折失败时给自己带来希望信心的窗户”等。

3.添加语素法。

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例如“美文如画”这个题目,在审题时我们可以在“画”的前面添加一些语素构成“美文如一幅山水画、美文如一幅写实画、美文如一幅水墨画”这样一种情境,以此来丰富自己所要论述的中心,注意在审题时要尽可能多角度地添加,以便自己从中筛选一些作为文章的要素;又如“花落春犹在”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在“花”和“春”的前面添加一些语素构成“成功之花凋落,自信之春犹在;机遇之花逝去,希望之春犹在”这样的语境,使其成为我们文章的要素。

4.化大为小法。

有些命题要求比较宽泛,也有些命题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们在审题时要能化大为小,虚实结合。例如“我的精神小屋”这个题目,要求较宽泛,给我们提供了较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时我们就要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精神小屋”具体化,形象化,理解为“一间装满梦想的小屋、充满亲情的小屋”等等。当然也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进行抽象概括;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题目,其中标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自己身边的事或人物,如“同桌、父亲”等;也可以虚指一个抽象的事物,如“节约、诚信、青春”等。

总之,我们在实际训练中,要能够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迈好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希望同学们可以审好题,立好意,行好文。

从中考来看,命题作文中的绝大多数文题没有审题障碍,涉及的内容充分贴近学生生活;大题、宽题多于小题、窄题,便于考生自由选材。

命题作文的应试,在实践中有哪些规律需要遵循呢!下面介绍四个要点。

审题——瞻前顾后,一字不漏。

对于命题作文,审题时,应从头至尾反复领会,研读,不得忽略一处,要审读以下内容:

1.文题的大、小、宽、窄、虚、实、显、隐。

2.文题中有没有点示主题的字词,即抓住“题眼”;

3.文题中有没有点示重点的语言标志;

4.文题中的标点或其他符号及其含义;

5.有没有副标题或其他限制;

6.明确各种写作要求;

7.能否从题目以外的语言材料中品味出一点隐含的信息。

在具体的审题过程中,对这样几种内容的题目不可掉以轻心。

第一种:看似很浅显的题目。

如《妈妈,我长大了》这个文题,其关键在于对“长大”的理解。如果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照顾自己,胆子变大了,或者能对付别人的欺负等等,那么这种理解就比较肤浅,如果说能够寓理于事,从不同的角度写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成长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出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感已经在心**现,那么,这样的思考就是准确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

第二种:看似很熟悉的题目。

如《我的一个秘密》,这个文题,关键在“秘密”,是藏在自己心中的,又不便透露给别人的心事,稍不经意,就会写成《我的一个心愿》、《我的理想》等内容。

第三种:看似很形象的题目。

风景这边独好》这个文题,也是一个宽题,题目似乎很“形象”,但远不是从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既可以写实,如写一个地方的风景,写一个地方的景物特点,写一个地方的景物的变化,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写这个地方的发展,写这个地方的特色,写这个地方表现出的时代的进步。再换一个角度思考,它不仅可以写“地方”,还可以写人、写事等等。

第四种:看似很直观的题目。

如《礼物》这个题目,好像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但在具体的写作中,它可能是实指某一种物,更多的也许是喻指——像“礼物”一样的美好事物。用“喻指”来写文章其思路更宽广,情感更丰富。

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方式,在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命题作文占主要地位。而其他任何一种作文形式,归根结底还是与命题作文有关。所以,命题作文的练习不可小觑。

其题型特点,就是给出了完整的确定的题目。

写作注意事项】

命题作文虽然题目唯一,但要写出新颖的好文章,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审题要准。

审题如同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可见审题是多么重要。命题作文,审题应当做到:

(1)辨明文体。

虽然现在多数命题作文不限定文体,但有时,文章的文体又是固定的,因此,辨明文体就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一个文题只有一种适合它的文体。审题的第一步是判断文体。

判断文体应注意以下规律:①记叙文文题的字面一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有所涉及。题目当中直接带有:

“人”、“事”、“记”等字样,就更是记叙文的标志了。②议**文题中经常会有“议”、“论”、“谈”、“辩”等字眼,也有的由“..的启示”、“从。

想到的”、“由。说起”等短语构成。

(2)要看清题目要求。

一般中考作文题都在“要求”一项里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不能遗忘。

(3)注意题目中的隐含内容。

考题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是一望而知的,必须照办无误,但有些要求是隐含在表面文字背后的,需要我们自己悟出来。比如《在阳光下成长》中的阳光,当然不是指自然界的阳光,应理解为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家人朋友间的亲情等等。对一些给材料作文题目中提供的材料,更应当注意运用概括、引申、类比等方法,加以认真分析,理解题目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4)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限制,弄清楚了这些,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题目“校园新风”.

写记叙文,可写人也可写事,地点要在校园内,内容为好的现象,宜与过去对比。

(5)抓住“题眼”确定中心。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

①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生日”等。②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是“题眼”。

如“难忘的一件事”的“题眼”是“难忘”.“骄傲的妈妈”的“题眼”是“骄傲”,“这件事教育了我”的“题眼”是“教育”,“我喜欢那句格言”的“题眼”是“喜欢”.“回忆我的同桌”的“题眼”是“回忆”。

(6)添枝加叶法与逆向选材法。

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当题目是一个词时,选材的范围很宽。确定写作目标就显得困难。

这时你可以采取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确定写作目标,如“选择”,可在其前添加“爸爸的”、“痛苦的”、“明智的”等,或在其后添加“了坚强”、“了诚实”、“的快乐”、“的艰难”等。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换题目哟!有人认为选材不应放在审题中进行,其实审题与选材应是同步完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印证。

选材平庸的作文难成好文章。那么在选材中我们可以采用逆向选材法使所选材料新颖。如“感谢”.

学生感谢老师为常见,老师感谢学生就为奇、为新。

(7)尽量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

有些命题作文规定文体,按文体写即可:有些命题作文让自选文体,每当此时有些同学就无所适从。多是成段的感慨。

而没有实际的内容。此时应依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选择擅长的文体。选择了记叙文,就要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

把人写好。把事写实。若从自己或身边的生活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

写一篇**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若选择议**,自己要有充足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2.立意要奇。

命题作文的立意是命题作文创新的关键。做好作文立意创新可从如下几方面去尝试:

(1)转换角度、质疑传统。

“转换角度、质疑传统”是指写作中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对传统已成定论的观点、看法的质疑、反叛。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让我们形成了总喜欢从正面去认识事物的习惯。如说到“愚公”,我们总喜欢去赞美他的勤劳、持之以恒的美德;说到邹忌,总喜欢去赞美他的“讽齐王纳谏”的功劳等等。

由于老师这么教,我们这么学,作文自然也就这么写,其结果往往就会写出千人一面,百口同腔的文章,使文章索然无味。有句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我们如果放弃正面的思考,转换一个角度,从反面或侧面去思考,就会实现创新。

比如,我们为何不可以去透视愚公的破坏环境,去直击邹忌的护短内心呢?

中考语文 作文课程 中考命题篇 命题作文 材料运用 学生版

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清晨,一个破落小院的柴门咯吱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小厮,只见他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牵着一头又老又瘦的毛驴,毛驴上坐着一个同样瘦瘦弱弱的少年书生。这一主一仆,就这样悠闲地踱向了村外的世界。一路上,流连于青山秀水,徜徉在繁华街市,穿行过闾巷人家,那少年书生时而悲愁,时而欢愉,时而激...

中考语文 作文课程 中考命题篇 命题作文 材料运用 教师版

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清晨,一个破落小院的柴门咯吱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小厮,只见他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牵着一头又老又瘦的毛驴,毛驴上坐着一个同样瘦瘦弱弱的少年书生。这一主一仆,就这样悠闲地踱向了村外的世界。一路上,流连于青山秀水,徜徉在繁华街市,穿行过闾巷人家,那少年书生时而悲愁,时而欢愉,时而激...

中考语文 作文课程 中考命题篇 命题作文 材料运用 教师版

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清晨,一个破落小院的柴门咯吱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小厮,只见他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牵着一头又老又瘦的毛驴,毛驴上坐着一个同样瘦瘦弱弱的少年书生。这一主一仆,就这样悠闲地踱向了村外的世界。一路上,流连于青山秀水,徜徉在繁华街市,穿行过闾巷人家,那少年书生时而悲愁,时而欢愉,时而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