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前面的课我们一再强调分析很重要,很多老师同学也反映,提高分析能力困难很多。因此,我们专门安排几节课,专题谈谈分析问题。当然,这只是开个头而已,不可能几节课就教会大家分析。
要提高分析能力,需要长期努力,不懈努力,多方面努力,希望大家多下功夫。
先看一个小故事。
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古画上画的是一丛牡丹,牡丹下面有一只猫。他看不出这幅画的意思,就向当时的丞相吴育请教。吴说:
“这是正午牡丹。”欧阳修惊奇地问:“您凭什么辨认呢?
”吴育告诉他:“这画上的牡丹花,开的花瓣四下张开,微微下垂,而且颜色不润泽,这是太阳到了中午时候花开的样子。那猫眼的黑瞳孔象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如果是早晨,那花就会带着露水,花冠会向中间收拢而且颜色润泽。猫眼的特点是:在早晨和晚上瞳孔是圆的。
太阳慢慢向中午移动,猫的瞳孔也就会逐渐变狭长,到了正午,它的瞳孔就象一条线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平时要善于观察,知识才会丰富,吴育的知识就是观察得来的。二是要说服别人,得善于分析。
吴育分析了三点:其一,花瓣下垂,说明是中午了;其二,猫眼瞳孔眯成一条线,说明是中午了;其三,花不带露水,且颜色不润泽,说明是中午了。如此三条理由,不由欧阳修不信服。
训练议**写作能力,也要善于观察,丰富知识;更要善于分析,才能认识事物,剖析事理,说服别人。
同样一个论题,为什么有的人思路飞扬,左右逢源,丝丝入扣,透彻淋漓;有的人却走走停停,寥寥数语,萎琐迟疑,肤浅粗疏。其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分析能力的强弱。分析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论述方法。
刘勰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析薪,就是劈柴;破理,就是破解纹理。
要探求木材的内在纹理,根本办法就是顺着木材固有的纹路,破解下去,深入进去。如果不知纹理,不循纹理,仗着刀利力大,由着性子胡劈乱砍,充其量只能得到一点零零碎碎的木头残片,那是认识不到纹理的。
由劈柴加以抽象,就知道分析的意义了。
所谓分析,就是从不同角度对一个事物、一件事情、一个问题的表里、质量、组合、条件、发展、因果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解剖析,逐一加以考察,从而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透视事物的本质属性,把握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简单地说,分析就是将一个较为复杂、庞大的事物或问题分割为几大部分来认识,肢解为几大部件来考察的方法。
对思想认识而言,分析的好处是变大为小,变隐为显,变暗为明,使自己便于认识,便于考察;对议**写作而言,分析的好处是将事物掰开来让人看,将道理揉碎了告诉人,帮助读者加深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使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
分析可以纵剖,也可以横断,方法很多。顺着刘勰的话说,分析就如面对一筒粗大的原木,人们无法认识木材的材质与内在的纹理,为此,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它纵向砍为三段,横向劈为三片。这样,一段一段、一片一片地考察,这筒木头的材质与纹理就尽入眼底了。
由此,我们将分析的方法简称为“横劈三片,纵砍三段”。当然,“三”是虚数,不是实指,不必过于拘泥。
前面泛泛说分析,现在回到题上来: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就是从一定角度,用一定标准,将思维对象平行并列地分为几个方面,以便探寻事物方方面面的分析方法。横向分析的目的是多侧面认识事物,全方位认识事物,务求一个“广”字。怎样进行横向分析呢?
第一,要学会变换着眼点,多角度分析事物。
什么是着眼点?着眼点就是作者观察、关注的对象。比如,门外来了一个客人,大家都抬头望去,各人的着眼点并不相同:
有的关注脸蛋,特别是女士,因为来客长得很帅气;有的关注服装,特别是小伙子,因为来客的服装很有个性;有的关注来客的身高,特别是矮个子,因为来客身高将近2米;有的关注头发,特别是爱美人士,因为来客的发型很新潮;有的……各人有各人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就是我们所称的着眼点。着眼点可以是写作素材中的人物、事件等构成因素,也可以是写作对象内在的属性、特征、原因等内涵。不断变换着眼点,就是在做横向分析。
比如:一)可以变换着眼点,选择合适的评论对象。
事物的构成是复杂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我们写议**,评论一个事物,不一定把整个事物都作为评论对象,不一定都作全面评论,而可以只选择其中一个局部来评论。选择哪一个呢?
没有统一的答案,由个人自行决定。因此,可以通过变换着眼点,把各个要素逐个考察一番,然后从中选择最合适的的评论对象。例如《苏东坡游莫干山》:
有一天,苏东坡得空到莫干山游玩。游累了就顺道到山中小观歇脚。老道见来者衣冠寻常,举止朴素,便淡淡地说:
“坐。”又对身边的小道说:“茶。
”饮茶时双方交谈。老道见来人知识渊博,谈吐不凡,随即请苏东坡上大厅,客气地说:“请坐。
”并对小道说:“敬茶”。其后。
老道得知来客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忙不叠地将苏东坡引到会客室,恭敬地说:“请上坐。”并对小道说:
“敬香茶”。临别时,老道请苏大学士留下墨宝。苏东坡大笔一挥,写下两行大字: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羞愧满面。
就这一则小故事发表议论,写一篇短文,多数人毫不犹豫地选择老道,批评他衣冠取人的错误。这样选择当然没有错,但是,你这样写,我这样写,他这样写,就显得太单调了。现在,我们变换着眼点,将这个小故事的人物都作为思维对象,可选择的议论点太多了。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评论苏东坡:作为一位高级**,更兼是一位文学才人,外出寻访时,衣冠寻常,举止朴实,这种平民意识与质朴品格十分可贵,值得赞扬;联系到今天某些“公仆”出行时警车开道,界碑迎候,前呼后拥,气势逼入,就更有话说了。来个逆向思维,批评批评苏东坡也是可以的。
苏东坡对老道的接待心有不满,借题词之机而讽刺人,这是苛责于人。试想,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老道能给椅子坐,给茶喝,应该算是很不错了,为什么要讽刺他?如果要求老道对来客个个都“敬香茶”、“请上坐”,老道哪来的财力?
联系到今天某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冷眼待人的现象,应该说老道是无可指摘的了。这说明,苏大学士心中仍然是等级观念严重。
评论老道:老道对于苏东坡的接待,态度一变再变,先是冷淡,后来热情,弄明身份后,则唯恐接待规格不够高。这样做,确实有衣冠取人、因人而异的小人气概之嫌。
联系现实生活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真该写一篇文章好好评论评论。可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老道是一个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长者。瞧,对待常人,只是给杯粗茶,给个坐凳;对待有才华的人,就热情多了,又是“敬茶”,又是“请坐”;对于苏东坡这样大人才,则生怕有所怠慢,毫无保留地倾其所有,给予最高级别的接待。
我们今天对各类各级人才,不正是依照他们的能耐给予合适的待遇吗?
评论小道:虽然他一言不发,但有行动!我们可以赞美他服从命令听指挥、不折不扣遵从领导指示的职业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可以批评他没有眼力,不善独立思考——年轻人眼力好,应该为老年人把把关,可他未能提醒老道,未能帮助老道避免犯错误——领导人身边的助手有这份责任。
瞧,经过变换着眼点,故事中的三个人个个都可以评论,而且都可以或者从正面评论,或者从反面评论,观点也更有价值。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到,面对试题中的人物、事件,不要轻易选择人人都会去写的对象,应该变换着眼点,多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合适更新颖更有价值的对象,努力走出自己的路子。
这种变换着眼点的分析,就是横向分析——平行展开,得到多个并列的结果。
二)可以变换着眼点,生发各种议论角度。
事物都是复合体。变换着眼点的另一个目的是面对一个思维对象,把它从整体上肢解开来,拆卸下来,然后对各个部分逐一加以审视、分析、辨识。比如,对上面分析的《苏东坡游莫干山》一例,我们选择赞美苏东坡的优秀品质这一评论角度,可以从苏东坡身上找到那些评论点呢——只好再来一次变换着眼点的分析:
可以继续到故事之中寻找着眼点——就事论事,评论本人,例如:
其一,身为**名人,出门轻车简从,平易近人,可赞——依据是衣冠寻常,举止朴素,不带随从。(个人修养的角度)
其二,态度随和平易,任从主人安排,不加挑剔,可赞——依据是接待规格,一变再变,并无异议。(对待他人的角度)
其三,坚持处事原则,勇于开展批评,实话实说,可赞——依据是心有意见,毫不隐瞒,题词批评。(处事原则的角度)
通过变换着眼点,生发出三个议论点(分论点),文章就不难展开了。
可以到故事之外寻找着眼点——引申出去,就事论理,例如:
其一,只有坚持平民意识,才得以造就优秀品格(个人修养的角度)
其二,只有坚持平民意识,才得以为民勤于政事(服务人民的角度)
其三,只有坚持平民意识,才得以千年永垂青史(流芳后代的角度)
如此横向分析,已经超出题目中故事的范围,在材料作文考试中也是允许的,因为中心论点“坚持平民意识”是从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对于看得见的事物,分析起来还比较容易;但世上有许多看不见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分析,那就得用上火眼金睛,才能把它分解出来,分析开来。
所谓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无形的属性、原因、条件、规律等。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不好懂,无法用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不容易把握。
对看不见的东西,如何变换着眼点?办法在**?办法就是“追问”:
一是追问“谁”?逼迫“着眼点”具体化。
例如论述“要讲良心”的论点,“良心”很抽象,可以先问“对谁讲良心?”然后在横向上一分为三,作出变换:
其一,对有恩之人要讲良心:“讲良心就是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其二,对周遭之人要讲良心:“讲良心就是要诚实做事,不害他人”;
其三,对自己为人要讲良心:“讲良心就是要自我约束,提倡慎独”。
像这样追问,变换出三种对象,思路就开阔了。
二是追问“何时或何地”,逼迫“着眼点”具体化。
比如,我们可以将“着眼点”具体化为“特定的时刻”。
其一,平日里要讲良心,培养良好品德;
其二,得意时要讲良心,翻身可别忘本;
其三,失意时要讲良心,失意可别失德。
可见,抓住人物、时间、空间,就可以不断拓展思路。
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受时间限制,无法一一介绍,只能简单举例。
第二,要学会转移立足点,多身份分析事物。
什么是立足点?这里说的立足点,指的是作者观察、关注事物时所持的身份、角。
高考作文拟题技巧分析
上传 曾松根更新时间 2012 5 31 8 26 37 明眸善睐顾盼生辉。高考作文拟题技巧。俗话说 题好一半文 题目,犹如人明慧的眼睛,使文章顾盼生姿,眉眼传神,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在考场上,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能让阅卷老师怦然心动,一见钟情 好标题一般要符合两个标准 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 ...
高考作文技巧
高考作文的技巧。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可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学生收获少 收效慢 效果差 时间费的 瓶颈 状态,所以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令众多学子上下求索,倍尝艰辛。那么,怎样的作文才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呢?一 标题要靓丽。一篇好文章要有一个好的标题,一个好标题可以成全...
2019高考作文2019高考作文技巧
2011高考作文技巧。巧记五个数字,智取半壁江山 高考作文向来被视为语文高考的 半壁江山 如何稳住这半壁江山,我们不妨记住并灵活运用 一三五七九 这五个数字。一 包括 一个好标题 一个好中心 一个好开头 一个好结尾 和 一手好字 一 一个好标题。常言道,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眉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