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
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写了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事件的经过。结尾写道: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这一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例文《记一次乒乓球赛》使用的也是这种结尾方法。
(2)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要呼应开头,这是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3)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段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最后一句话点题:“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例文《春天的色彩》、《分房》的结尾也是这样的。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4)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例文《逝去的岁月》在结尾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5)激励读者的感叹法。
有些文章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白杨礼赞》的结尾就大声疾呼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诗情画意的结尾。在结尾处展开想像,用描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言抒写自己的情怀。
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仅供参考,写作时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文章结尾的几种方法
一 交待结局。在记叙事情的文章中常用交待结局的结尾方法,把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写完了,文章也就自然地收笔了。如 水浒传 中一篇的结尾 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到 天色很晚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
文章结尾的几种方法
一 交待结局。在记叙事情的文章中常用交待结局的结尾方法,把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写完了,文章也就自然地收笔了。如 水浒传 中一篇的结尾 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到 天色很晚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
文章结尾的几种方法
一 交待结局。在记叙事情的文章中常用交待结局的结尾方法,把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写完了,文章也就自然地收笔了。如 水浒传 中一篇的结尾 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到 天色很晚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