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化复习题参考

发布 2021-03-03 14:54:28 阅读 5530

第三章生物的类型与化学组成。

名词解释:1. 浮游植物: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

2. 浮游动物:指没有运动器官或具极不发达运动器官,对水流等不发生作用,而只能随波逐流的一类水生生物,浮游动物大多骨骼不发育体积小。

3. 碳水化合物:是多烃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有c、h、o3种元素组成,其中h、o原子比例数为2:1,与水分子中h、o比例相同。

4.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单体通过肽键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多聚体。

5. 脂类:指所有生物组成的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的生物体组分。

6. 蜡:是不溶于水德固体,是由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和甾醇形成的酯。

7. 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合体。

一.概述油气成因理论的四种学说。

无机成因说:油气是由无机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它们或是由地球深部高温条件下原始碳或其氧化态经还原作用形成;或是在宇宙形成初期已存在,后随地球冷却被吸收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有这些碳氢化合物沿裂隙溢向地表过程中便可形成油气藏。

按照这一学说,无机成因油气不仅存在而且远景巨大,将有可能比有机成因的油气潜力大的多,其蕴藏量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油气的早期有机成因说:石油是由沉积物(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早期的成岩作用阶段经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形成的。这一学说认为石油是在近现代形成的,是许多海相生物中遗留下来的天然烃的混合物,即它仅仅是生物体中烃类物质的简单分离和聚集。

由于此时的有机质还埋藏较浅故也被称为浅成熟。

油气的晚期成因说:认为并入沉积物中的生物聚合体首先在生物化学和化学的作用下,经分解,聚合,缩聚,不溶等作用,在埋深较大的成岩作用晚期成为地质大分子——干酪根。之后,随着埋深的继续增大在不断升高的热应力作用下,干酪根才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大量的原石油(或称为沥青,包括烃类和非烃类)。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原石油从生成它的细粒岩中运移出来,在储层中聚集成为油气藏。与早期成因说相同的是,它也认为油气源于有机质。但不同的是,它认为石油不是生物烃类的简单分离和聚集,而是先形成干酪根,之后在较大的埋深和较高的低温条件下才在热力的作用下转化形成。

它也被称为深成说(此时有机质的埋深已经较大)和干酪根成烃说(有机质先形成干酪根,干酪根再生油气)。

现代油气成因说:无机成因说+油气的早期有机成因说+油气的晚期成因说。

二.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的结构和元素组成有何异同?

脂类(c,h,o):包罗广,结构差异大,但有共性,既不溶于水而溶于低极性的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

蛋白质(c,h,o,n):蛋白质构成了生物机体中大部分含氮化合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是细胞最重要的结构成分。

碳水化合物(c,h,o):是一切生物体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包括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壳质)。

木质素(c,h,o,n):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性质十分稳定,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含侧链很少,故生油难,但含-och3,可生气。

三.与油气关系密切的有哪几类生物,其化学组成有何异同,能否解释这几类生物为什么会与油气关系密切?

浮游植物:糖类富集,蛋白质含量较低,含木质素,脂类含量仅高于高等植物。浮游植物可能始终是世界上有机碳的主要**。

浮游动物:糖类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较高,脂类含量较高。其数量受浮游植物产率的控制,浮游动物的产率及其对有机质沉积的贡献远远低于浮游植物,而且越是高等动物产率和贡献越小。

细菌:糖类,蛋白质含量较高,脂类含量仅次于浮游动物。据称是有机质的第二大**,也是生物界的先驱,在世界上分布最广,繁殖最快,可与其他生物共生,但其对成油贡献不详。

高等植物:糖类富集,蛋白质含量较低,木质素含量高,脂类含量较低。

总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细菌含蛋白质,主要组成元素为c,h,o,n,有利于形成成油母质;与高等植物相比,其类脂化合物含量较高,相反高等植物以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为主,主要元素为c,h,o,是成煤的主要先质。

四.解释图5-6的地球化学意义。

1.作为有机质的演化产物,石油相对富氢贫氧,煤化作用早期的泥炭相对贫氧富氢,而高阶煤相对富碳贫氢。与此相比各类生化组分中,脂类在元素组成上相对富氢贫氧,与石油最为相近,而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尤其是木质素,与泥炭最为接近,蛋白质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此不难理解,脂类只需要经过少许变化即可成为石油,因而应该是最为有力的成油先质,而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可能主要倾向于成煤,但它可以成为重要的生气先质。蛋白质则可能因为易于分解,丹宁等则可能因为数量较少而成烃意义有限。

2.就各类生物体与石油的元素组成的比较来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细菌易于成油,而高等植物更易成煤。

第四章沉积有机质。

名词解释:1.沉积有机质:**于生物的沉积岩(物)中的有机质。

2.陆源有机质:由水盆外搬运而来的通称,主要是高等植物。

3.分散有机质:将有机质按分散程度划分的一种,是分散在沉积岩或沉积物中未聚集的有机质,如烃原岩中的有机质。

4.可溶有机质:凡是被中性有机溶剂从沉积岩(物)中溶解(抽提)出来的有机质称为可容有机质,或可抽提有机质,也称为沥青。

1.说明生物的发育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能解释原因吗?

1)海洋环境分为滨海、浅海、海湾和深海。滨海水体动荡,含氧量高,由于水体能量过高,陆源,水生生物、高等植物、细菌、浮游动物均发育较少。浅海环境由于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江河、波浪、潮汐带来陆岸大量营养,故水生生物、浮游动植物、细菌均发育良好,陆源生物、高等植物发育良好。

海湾水生生物、细菌,浮游动植物十分发育。深海区由于远离大陆缺乏营养**,温跃层、盐跃层的存在又使深层含营养物的水不易升到表层,生物极少产量最低。

2)海陆过渡相:潮汐、河流、波浪作用强,营养物质丰富,盐度、温度、阳光适宜,各种生物都发育。

3)湖泊分为滨湖、深湖、浅湖、半深湖相。滨湖水体能量高,各种生物均不发育,浅湖区由于河流的注入,同时带来营养物质的陆源生物、水生生物、浮游动物发育中等,深湖、半深湖区由于比海洋浅的多,阳光充足,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各种生物均十分发育。

4)沼泽:沼泽是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多年生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湿度变化大、含氧多、透光性好,水生生物、高等植物十分发育,而陆源、浮游动植物、细菌发育很少。

2.以湖泊为例说明影响生物类型及沉积有机质发育的因素。

湖泊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区,也是沉积物和有机质堆积的重要场所。

就有机质的供给来说,湖泊沉积环境出了本身产出的水生生物外,同时还由于琥珀的规模比海盆小,受陆原有机质影响较大,从而造成有机质**的二元性。此外,湖泊被大陆所包围,入湖的河流可以从四面八方带来有机质,造成陆源有机质**的多方向性,使得其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具有二元多向性。陆源有机质影响的大小,一方面与陆源有机质的发育程度(取决于气候条件)有关,同时还与湖盆的大小有关。

但总体上讲,越往湖盆中心,陆源有机质影响越小(重力流影响除外)。

就有机质的保存条件来说,尽管不同的湖盆有明显的差异,但总体上讲,从湖泊边缘到中心,随着水体逐渐加深,湖盆从滨湖,浅湖逐步过渡到深湖半深湖相,水体的搅动程度逐渐减弱,沉积物逐渐变细,环境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有机质的保存条件逐渐变好。

总体上看,从湖盆边缘到中心,有机质的丰度逐渐升高,陆源有机质的贡献逐渐减少,有机质类型逐渐变好,且复杂,一般在大型湖泊的深湖相,由于远离陆源有机质的影响,基本上。

以产烃能力强的水生生物贡献为主,有机质类型好。

3. 影响有机质沉积和保存的因素有哪些。

水体能量: 能量过高则含氧量增加氧化作用强,有机易被氧化,又加之有机质难以埋藏,如滨海、滨湖、河流显然有十分充足的光照也不行。

陆源供给情况: 陆源供给一方面带来了陆生高等植物;另一方面,陆源河流带来的水体中有机质为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食物。

光照: 充足的光照为浮游植物和大部分动物所必须。

古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生物的发育

地质时代:受时代的影响不言而喻,从生物发育史可以明显地看出,4. 解释图6-1

被搬运和沉积的碎屑粒径受水流流速的控制。水流速度越快,水体的搬运能力越强。只有当流水速度逐渐降低时,水中携带的各种有机质、无机颗粒才会由粗到细逐步沉积。

以颗粒形式存在的有机质,由于密度较低,易于搬运而难以沉积,仅当水流速度非常低的时候,有机碎屑才能与细小的粘土矿物一起沉积。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的有机质可能是被无机质矿物,尤其是被粘土矿物吸附后沉积下来的。矿物颗粒既可以吸附颗粒状有机质,也可以吸附溶解状有机质。

被吸附的有机质因为可以更快的通过水体沉淀下去,被氧化和微生物破坏、降解的可能性减少。因此,矿物颗粒的吸附作用可能是沉积有机质聚集的主要原因。另外,水体呈胶态分布的有机质,如底栖生物和微生物提供的有机质,他们在沉积物沉积过程中直接被掩埋在沉积物中。

由于有机质颗粒一般较小,同时密度小,加上越细的矿物颗粒,比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因此,沉积物(岩)中,有机质丰度与碎屑粒径成反比,亦即与水流流速成反比。

第五章干酪根与油气的生成。

1.干酪根是如何形成的。

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源于生物体的生物聚合物,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类脂等,首先部分被降解成单体化合物,如氨基酸、单糖、脂肪酸、酚等,这些单体化合物或者被微生物利用、消耗,或者被溶解带走,剩余的则在微生物的进一步作用下,与尚未完全分解的生物聚合体通过活泼官能团反应缩聚成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溶解性较差的多聚体有机质(腐殖质),随后,在微生物的进一步作用下,有机质的聚合程度不断升高,多聚体表面的亲水官能团逐渐减少,从而导致有机质的水解性和在酸碱溶液中溶解性逐步降低(不溶作用),而演化成为聚合度、稳定性更高的地质聚合物——干酪根。一些类脂或烃类也可不被分解直接形成腐殖质,再经不溶作用形成干酪根,也可直接形成干酪根。

2.解释图8-3的地化意义。

可以划分干酪根类型及划分类型的有效范围:在ⅰⅱⅲ线的附近是相应的干酪根类型,一般的ⅰ型干酪根h/c>1.5,o/c<0.

1;ⅱ型h/c:1.0-1.

5,o/c:0.1-0.

2;ⅲ型h/c<0.1,o/c:0.

2-0.3。在干酪根演化程度不高时划分类型方案有效。

指示演化路径和推测演化方式:随深度的增加演化程度增加,演化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h元素含量缓慢减少,o元素含量减少很快,c元素含量增加,o/c比值迅速下降,h/c比值略有降低。

第二阶段:以h/c比值迅速下降为特征,o/c比值变化不大,大量的h元素因形成烃类而排出。

第三阶段:h/c和o/c比值降到了最低值,从元素组成看,干酪根的热演化是脱氧去氢相对富集碳的过程。

刻画演化程度与阶段:根据h/c、o/c原子比可以判断出镜质组反射率及干酪根演化阶段,r0越大,干酪根演化程度越高,在图中可以化出演化阶段:成岩作用(r0<0.

5)、深成作用(0.52)。

3、评价干酪根的元素组成、显微组分组成有何意义。

参考复习题

一。判断题。1.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而组成的运动副称为低副。2.当齿轮中心距稍有变化,而传动比不变的特性称为渐开线齿轮的可分离性。3.槽轮机构可将主动件的等速转动变为从动件的单向间歇转动。4.在带传动中弹性滑动是可以避免的,而打滑是不可避免的。5.联轴器在机器运转时,可通过操纵机构随时使两轴接合或分...

复习题 供参考

压力容器制造质量责任人员测试复习题。一 判断题 正确的划 错误的划 1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中规定,压力容器,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 表压 供参考 压力容器制造质量责任人员测试复习题。一 判断题 正确的划 错误的划 1 特种设...

交换参考技术复习题

1 如果路由器接收到一个包,它的目的地址是本地直连网络的一个未知子网,在关闭了ip classless的情况下,会如何处理该包。a a.丢弃包 b 用默认路由 包c 直连网络作为下一跳地址 包d 向除了接收接口外的所有接口广播该包。2 默认情况下,rip多久广播一次路由更新 c a 每6s b 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