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的骨子里。“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
“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就像伍尔芙自然流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这样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而生”一阙情诗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
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普通的一个词语,它能让人们循着气味,找到当年给你以震撼的那只燕来,无论它是否回归,熟悉之感早已汇入骨血,化为纯酿,让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纪伯伦曾写道:“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溶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高考满分作文 201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 欣赏模式大致便是 知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 文如其人 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很容易理解 言为心声 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 郁结乎心而发乎声 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 杜甫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高考满分作文 201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文显其品动人心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 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 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 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大...
201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王家卫在 一代宗师 中有言 见天地,见自己,见苍生。这与一位作家的 人生三书 论不谋而合。读 有字之书 即见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读 无字之书 即见芸芸苍生的社会迹象,读 心灵之书 即见自己内心的所欲所求。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使自己既不读死书,又不汲汲于世,也不闭锁内心呢?想必,以知识和社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