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计划总结之初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发布 2021-01-08 17:07:28 阅读 7739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初中。

一、二、三年级,每个年级都有两个班,每个班级都有学生四十多人。八年级有一名特殊病,不能从事体育运动锻炼外,全校初中生各年级学生都健康,都能从事体育运动锻炼。 2、技能情况:

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喜欢跑、跳、投、追逐、跳绳、跳皮筋、打沙包和球类等体育活动。但是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合理性,规律性还有待于逐渐提高。 3、学情分析:

七、八年级学生都喜欢各项体育活动,各班都有一些体育活动尖子生,即篮球、兵兵球、田径运动等爱好者,我根据学生的爱好,在各班级组建篮球、兵兵球、田径运动队,有个班的各项尖子生带头并负责,有体育教师协助,并成立学校篮球、兵兵球、田径运动协会,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使学生达到长期锻炼的目的。九年级学生这一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素质方面的练习,有:5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米(男),800米(女)。

二、教材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体育阶段,培养的目标。中学体育教材,以及我校体育器材,场地,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学习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保健卫生常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充分发挥和张扬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合理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安全常识。培养学生认真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态度。

2、 学习田径、体操、技巧、武术、球类等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巧。进一步提高每一位学生体育活动的能力。 3、 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顽强,拼搏、自觉遵守运动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四、主要工作: 1、认真备课,上课。

充分尝试“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2、七、八年级各班组建篮球、兵兵球、田径运动队。以各班篮球尖子生,兵兵球尖子生,田径运动会获得名次的尖子生为核心组建班级代表队,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 3、开展好班级的体育活动,班与班进行,篮球、兵兵球、1000米(男米(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立定**跳远等体育项目的比赛。

4、写课后反思,心得,总结等理论。 5、进行备课,说课,听课,评课,集体备课,集体研课等活动。 五、具体安排:

1、抓好全班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 2、抓好基本技术(男、1000米,女、800米,立定跳远,立定**跳远等)运动项目。 3、充分利用好早操对学生进行耐力训练。

课间操对学生集体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4、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练习,建立互帮,互学,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团体。 5、对差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去关心,交流和谈心。

鼓励,大家都来关注的方式。激励他学习。充分激发他向上学习的欲望。

6、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提出新目标,新要求。 五、教学措施: 1、逐步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及学习兴趣。养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好习惯。 2、要用体育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美感。

遵守纪律,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优良作风。 3、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

体育计划总结之初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 基本情况 1 学生情况 初中。一 二 三年级,每个年级都有两个班,每个班级都有学生四十多人。八年级有一名特殊病,不能从事体育运动锻炼外,全校初中生各年级学生都健康,都能从事体育运动锻炼。2 技能情况 初中。一 二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喜欢跑 跳 投 追逐 跳绳 跳皮筋 打沙包和球类等体育活动。但是...

体育计划总结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为培养学生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身心得到和协地发展特作工作计划如下 1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积极投身课程改革,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确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 认真学...

我的教学模式之初中体育模式

我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姓名 胡耀田。单位 仙台镇中。时间 2012 12 26 我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摘要 体育课堂教学应突出交互主体性,实现对话 交流和互动。必须弱化教材的权威性 弱化教师的权威性,追求所有教学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创造生活性的情境。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