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发布 2019-06-13 03:43:20 阅读 5222

案例一分析:

1、基本情况。

李斌,男性。

出生年月:2023年9月19日。

文化程度:职校肄业,目前无业。

目前状况:上海市杨浦区人,与母亲同住,李斌因涉嫌聚众斗殴罪于2023年2月29日被上海市杨浦公安分局取保候审,2023年6月1日移送上海市杨浦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2、案主问题预估。

1)个人因素。

案主年少单纯,18岁的他意志薄弱,容易冲动,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交往无选择,意气用事,爱打抱不平。

2)家庭因素。

父亲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外祖母对其过分溺爱,家庭对案主缺乏正确地、及时的引导,平时与案主的沟通较少。

3)朋辈群体。

由于上初中时案主被人欺负过,所以为了得到保护,加入了不良朋辈团伙。2023年1月,因帮朋友出头而参与了聚众斗殴。

3、运用系统理论对个案进行分析。

在系统理论看来,案主的问题来自于系统本身,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个人所面对的问题来自环境支持的薄弱,以及个人与环境的不良互动等。

系统理论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强调人与环境是交叉互动、相互影响的、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在本案例中,虽然李斌的个性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方面,但是更要放眼李斌所处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李斌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而且缺少父母的管教,从而形成了骄纵的性格,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

② 系统理论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在本案例中,由于父母离异,且都忙于生计,李斌与父母缺乏沟通交流,由此可见李斌从家庭获得的支持较少,导致其在受人欺负时,找不到合适的支持系统,转而求助于不良的朋辈群体。从居委会干部那里得知,李斌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较少,可见李斌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缺失的,因此更加剧了他对不良朋辈群体的归属感。

③ 系统理论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在本案例中,首先需要改善李斌个人及家庭内在系统的不良运作;其次,帮助李斌建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扩大其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并将问题和服务放在动态系统之中进行考察,及时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4、采用心理-社会**模式的个案介入方案。

第一阶段:邀请其参与小组,建立专业关系。

邀请李斌参与由社区举办、社工组织的成长训练营,通过小组活动使案主了解自我特征和兴趣,明确个人的价值观,澄清对自身的期望,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被尊重的感觉,在积极的同辈团体内获得归属和接受感,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提供条件。

第二阶段:帮助其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家庭支持。

促进李斌与母亲的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中发现并评估李斌的需求,对其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敦促李母加强对李斌加以监护,希望母亲能联系案主的父亲,督促其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以此逐渐恢复并巩固李斌的家庭支持系统。

社工支持。

由于李斌是职校肄业,社工可陪同李斌母子向原学校说明情况,申请重新入学;或者帮忙联系师傅带领李斌学习一技之长,应当注意要抓住李斌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激发其对工作的需求兴趣。

社区支持。

积极鼓励李斌参与社区活动,加强与邻里及其他社区居民的交流互动,扩大其交往范围,促使其与社区、社会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由社区工作人员帮忙联系2-3名大学生同李斌结成对子,开展谈心和交朋友的活动,增强其交友兴趣,逐渐摆脱原有的朋辈群体,也是其在与新朋友的交往中受到有益的启发。

社会支持。

空余时间可以联系社区民警对李斌进行普法教育,帮助改变李斌不冷静、爱冲动的性格,促使他做事之前先考虑后果。

第三阶段:巩固成效,制订未来计划。

回顾个案过程,肯定案主的改变。

与一起案主畅想未来,分享理想。

结案。案例二分析:

1、 案主现状与问题预估。

1)案主由于刚入大学校门,原有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出现较大改变,导致心理状态盲目茫然、郁闷空虚。为了缓解茫然、空虚的现状,转而暗恋、追求同班女生,由于胆怯和自卑,迟迟不敢表白,陷入犹豫不决的纠结情绪之中。

2)在托人表白失败之后,更加陷入了若即若离的痛苦之中,并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自我的否定。

2、运用心理动力理论与认知理论对个案进行分析。

1)心理动力理论分析。

精神分析学观点。

精神分析学提出了三个假设结构——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交织在一起,构**格整体,各自代表人格的不同方面,即生物本能我,心理社会我,和道德理想我。三者相互协调,人格才表现健康;三者发生冲突,人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本案例中,案主的“本我”的冲动(求爱)受到“超我”(不能破坏别人感情)严格的控制,在没有良好的宣泄渠道的情况下,导致案主的自我出现失调,出现了抑郁、矛盾的心理状态。

个体心理学观点。

个体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人感到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这时,自卑感就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自卑感有时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强大的自卑感有时会把一个人压倒,此时,他就自暴自弃,不去努力追求成功。

这种无法克服和摆脱的自卑感发展为严重的自卑情结,此人的神经症就产生了。

在本案例中,根据案主的自述,可以判断案主有强烈的“低自尊”倾向,对于自身的认同感较低,认为自己“软件”、“硬件”都不如人,催生出自卑心理。社工需要做的是,帮助案主逐渐扭**卑的倾向,并把这种自卑感转化为自我奋斗的动力。

2)认知理论分析。

认知理论关注思维、信念、解释和意象,并引入了自动化思维、中介信念和核心信念等概念。其中核心信念是关于某人自己或其他人和事物最核心的观念,是信念的最根本的部分。在非理性情绪背后常常存在错误的核心信念。

人是能够自主的社会性动物,生命的主要力量就是追求优越感或自我肯定。人一生中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归属感和自我肯定。在寻找的过程中,人会选择并运用自己觉得可以得到重视的信念、感觉及行为,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理性情绪**法帮助案主分辨什么是理性,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让案主知道,他之所以有情绪困扰本质上则是由他非理性的信念系统所引发的。本案案主的非理性信念主要包括:

1)认为必须要“门当户对”才有资格喜欢一个人;2)表白失败之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我认同感较低;3)生活的重心全部围绕感情,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社会活动。理性情绪**的目的在于使案主改变思想,放弃非理性信念,建立更理性的人生哲学,使他们未来不再陷入情绪困扰中。

3、采用心理-社会**模式和理性情绪**模式的个案介入方案。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获得案主的信任。

在与案主的第一次面谈中,首先运用关注、倾听、深入与**等会谈技巧来收集案主的详细资料,以便对其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其间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争取案主的积极配合。在工作关系开展之前,工作者向案主先讲明辅导的要求,明确双方的责任,并签订辅导协议。

第二阶段:情感释放,确认改变目标。

由于案主压抑的情绪长期郁结在心理,可能诱发其他心理疾病,因此需要通过会谈使案主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其次,通过“自由联想法”回顾案主的成长史,使案主了解自我,回顾自己自卑倾向的**,使其对自己的自卑情绪有更深层次地认识,使其能自我剖析。在此阶段,工作者需要运用关注、倾听、同理心表达等技巧,促使案主主动、深入地阐述问题。

并把问题罗列下来,与案主讨论确定改变的目标。

第三阶段:检查出非理性信念,并与其辩论。

通过检查技巧帮助案主识别出存在的非理性情绪:①反应感受,使案主描述自己的不合理情绪和行为困扰;②角色扮演,重新体验当时的情境困扰、行为表现和非理性信念;③冒险,促使案主做自己担心害怕的事,使其非理性信念自然呈现;④工作者要帮助案主识别隐藏的非理性信念。

帮助案主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①放弃过低的自我评价,让案主看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②去灾难化,就算案主当面表白遭到拒绝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案主的生活还是照常继续,与那位女生还是普通同学关系,同学们也不会因为这事看不起他、嘲笑他;③代替性选择,鼓励案主多参加社交活动,结识更多的朋友,避免其在这段感情问题上钻牛角尖;④工作者如果有类似的经历,可以通过自我表露为案主的问题提供解决方式。

第四阶段:学会理性的生活方式。

工作者通过联系学校社团、学生会或者社区,帮助案主拓展社交的范围,从不良的感情体验中脱离出来,避免再次出现盲目茫然、郁闷空虚的生活状态。可以通过充实的社团、学生会活动体现自我价值,逐渐获得合适的自我概念;也可以通过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优越感,逐渐克服自卑情绪。

第五阶段:巩固效果。

通过练习非理性情绪的检查与修正技巧,巩固理性反应方式;内化理性信念,改变自卑倾向;布置家庭作业,鼓励案主**励志的电影或书籍,增加自信。

4、成效评估。

可采用量表测法和问卷两种方法。在个案之前社工请案主做一份关于偏差行为倾向的问卷,用于预估案主的问题。个案工作具体行动完成情况量表、案主满意度调查问卷在工作后用于对整个个案完成情况的评估。

案例三分析:

1、基本情况。

姓名:f(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

性别:女。年龄:21岁。

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目前状况: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2、案主问题预估。

1)案主的问题产生于没有正确处理好自己的需求,过分强调自己爱与被爱的权利,对前男友较强的控制欲催生出信任危机,最终导致分手。

2)真正分手之后,未能及时从上一段感情中脱离出来,陷入自怨自艾的感情纠葛之中。案主目前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一个偏低的自我观念,“认为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不能接纳自我、袒露自我、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我形象感拙劣,自我评价较低;“理想我”与“真实我”、自我感觉到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之间不一致而内心冲突矛盾、焦虑困苦,而自我否认、掩饰、逃避、防卫,形成恶性循环,陷入困境。

2、 采用人本主义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人本主义理论将工作者与案主关系视为案主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具体来说:工作者感到案主是一个具有无条件自我价值的人:

即不论他的处境、他的行为、或他的情感如何都是具有价值的人。工作者能让自己对案主有深刻的理解;没有任何内部障碍能妨碍他在与案主相处的任何时刻对案主的状况察觉;而且,他还能向案主传达他设身处境的移情理解。工作者只满足一种于提供一种气氛,使案主能有最大的自由变成他自己。

在本案例中,建立良好工作关系有赖于三个条件。首先,真诚一致。咨询者与被咨询者都是真诚的。

双方越是真诚,越是对**有利。要作到真诚,双方即要明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深层意识与外部表现的一致,又要愿意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感受。第二,咨询者应该无条件地接受被咨询者。

这意味着咨询者要表达对被咨询者作为一个有潜力的人的深切、诚挚的关心;这是一种不因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受到影响的关心。第三,咨询者要能站在被咨询者的角度去体验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把体验到的这种情感、价值传达给被咨询者,使被咨询者意识到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受到咨询者的关注,使来访者有被人听到和理解之感。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接案。案主因为性格内向等原因,不善与人交往,对人际交往感到恐惧,人际交往能力很弱,导致案主的人际关系很差,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和伙伴,案主迫切地想要改变这个现状。案主所表现出的问题是典型的人际交往问题,社会工作者决定接案,并和案主订立了初步协议。二 预估。一 家庭情况 家庭...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张女士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家大型超市做保洁工作,一天,她在四楼擦玻璃窗,不慎坠楼,从此失去双腿。超市给了一笔数额不多不少的慰问补偿金。丈夫对张女士很关心,为了多挣钱,又去兼职,家里孩子一个8岁,一个10岁,都很懂事,上学前后都会照顾妈妈。张女士觉得自己是负担。一天家里只有她一人,她一时想不开,便爬下床...

社会工作概论案例分析

儿童社会工作。w是一个8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父母在一年前离婚,他跟随父亲一同生活,偶尔回去母亲那里住上一段时间。父亲觉得亏欠了孩子,总是尽量满足物质上的要求,希望以此弥补父母责任和亲职角色的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使w生活在纵容 顺从 娇惯的家庭环境中。学校老师认为它顽劣异常,指出他经常作出一些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