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改进措施

发布 2019-06-02 08:22:20 阅读 4597

一、 文言文板块。

1、 注重文言语感的培养。

那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实也运用于所有短小精悍的古诗文。初读课文,总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未教先背出。其实“读书不求甚解”的主张中也包含这层意思。

除了教材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很多经典古诗文我也要求学生背出。目睹眼前语文练习册漫天飞,而语感能力江河日下的现状,我不由想起自己小时侯的语文学习,习题做得少,文章背得多(连现代文也背了不少),再加上课外书手不释卷,多么快乐啊!而语文成绩也不错。

至今还有很多古诗文能出口成诵,就连四五十岁的非语文教师也如此。想来,还是传统的那种读背为主的语文教学方式才是真正叫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就大多明白了么。

至于文学常识、重要文化思想等等,在大量的课内外阅读中自然会反复读到的,能不了解么。反之,大量练习挤占了本该读背的语文时间,语文内存岂能丰富?本末倒置也。

由此一连串的反应——口语水平差、语段理解能力下降、写作水平降低(空洞无物、文采苍白等),理之当然。

在这几年的教学反思后,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师更要有自己的思想,**教学规律,回归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并坚决予以实施,还是那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素质终将战胜技能。

2、 切合心理,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长期的课堂教学难免形式单调,而现代独生子女尤其以“不开心”为口头禅,为此课堂教学激发情趣尤显重要。课前准备不可少,比如为了教学《出师表》,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假期中收看同名电视剧),因此在上课时先让学生讲述诸葛亮的故事,回顾他的才智和忠心,不仅学习积极性大增,而且理解文中诸葛亮的无比忠诚。从而轻松快乐地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也是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活动潜能,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方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生动直观的理解。

比如在讲《核舟记》这篇课文第三段时,我请三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到台上模拟了佛印、黄庭坚、苏轼三个人的动作、神态。这是教学的难点,经他们三人一表演,人物所处位置,各自情态等一目了然,内容理解就容易了。

3、 二期课改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多**技术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几千年的古诗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积淀。优秀的诗词意境深邃,感情丰富,语言精练含蓄富有表现力,富有节奏感和**美,浸润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生活面狭窄,阅历少,对诗歌所描绘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人物思想等难以感同身受。

带领学生从网上查询资料,补充教学内容,使诗歌由抽象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起来。比如有一段时间成立的古诗文鉴赏小课题。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和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先引导学生上网查询作者的生平简介、思想性格、文学地位,了解词派风格及写作背景等信息,共同制作课件,并配以音质独特音蕴深远的歌曲电脑**,使学生的遐思在直观曼妙的大屏幕图象启发下,情绪飞向遥远的宋代,飞向抗金杀敌的战场,物是人非的愁境,或豪放或婉约的感情世界。

这样,不仅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扩大了视野,提高思辨能力。

二、阅读教学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仍然存在着两类问题:重讲轻读;重结论轻过程。

1、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

学前读。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这些方面:①范读引路。②情景描绘。

③感悟比较。我在课上经常这样引导学生:“你学得这段文字该怎么读?

先自己练读一下。”“谁来读一读?为什么这么读?

能说说你的看法吗?“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意见?

谁再来读一读?”

个人读、小组读、引读、分角色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样的读法也为学生的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

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欧阳修讲述作文之道时曾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2、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应建构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我觉得,“**”的核心在于一个“问”字。“疑”是思维的开端,是**的动力。报载,某地开公开课,请了外国专家来指导。

课始,老师设计得滴水不漏,学生答得完美无缺。课毕,上课与听课的老师松了一口气,外国专家却不置可否,第一句话是:“为什么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呢?

”是啊,长期“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渐渐丧失“问”的能力,以至我们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再三鼓励,学生无人提问,只好继续“师问生答”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1)使学生敢于提问。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消学生怕问错、怕嘲笑的心理疑虑。不论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敢问,愿问,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简单的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对理解重点有帮助的可放在学文时**、指导;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向学生说明或日后再想法解决。

2)使学生善于提问。“敢问”是基础。当学生头脑中充满一个个小问号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让学生问得有价值,有水平。

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引导。巧妙的引导,使学生的提问从浅层次的词语理解跃到了**文章内涵的高度。

平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处、理解的疑难处、内容的关键处、与实际生活的反常处提出问题。

3、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授、解”皆用“口”也。

于是多少年来,教师便在讲台上担当了滔滔不绝的角色,而学生也习惯于抬头听,低头抄,成了一个知识的“闷罐子”。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

”那么,教师说应是为了不说,或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说。如何让学生“说”起来?我觉得要满足学生的欲望,增强学生说的信心,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

宽容民主促“说”。要让学生“说”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但决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演说者”。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学生能讲明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

其次,师还要容许学生说话时的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写批注,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的练习,不也正是一种凸显个性与灵性的“说话”形式吗?

形式多变练“说”。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还须设计多种灵活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说话形式。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我们在旁边静静倾听,你会发现,原来学生可以说得如此精彩!

继续深化一分钟演讲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改进教师教学思想,就能改进学生效果,教师自身也更人性化。

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我的的确确可以被称作新人。虽然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实践摸索,逐渐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些许成效。但是仍然有众多不足之处。在此做一个总结归纳,也是为了更好的认清自己,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更好的改进不足,不断提升自己,胜任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责任。一 本人教学中的不足。1 由...

教学工作中的自我反思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了使教学工作更好更有效的进行,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我也经常做以下三个方面的反思。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课堂教学一直被称为 遗憾的艺术 即使我们上课前准备的再...

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作者 侯素娟 初中数学河南商丘永城市初中数学班 评论数 浏览数 22 326 发表日期 2011 11 14 22 22 33 毕业到现在我已经从事教育事业十几年了,但是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只满足于 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只注重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缺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