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水平。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仅仅有一些模糊的理解,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
即使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因为学生间存有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升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注重。教师要即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实行有针对性的**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即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
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即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因为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体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使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升教师驾驭教材的水平。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对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
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解浮浅。所以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
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有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
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能够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实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
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能够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水平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能够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动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复习
一 表内除法。1 除法的意义。平均分。哪个是平均分?画 2 各部分名称。读作。表示把35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列式。列式。5 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四六二十四七八五十六。6 看谁填得又对又快。7 列式计算。1 6除以3等于2 2 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3 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4...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探索
第一期 2012.2.17 请你接着画。1 处应画什么图形?画在 内。2.按图形的变换规律,请你接着画。第二期 2012.2.24 巧填算式。1 在方框里填数,使算式成立。第三期 2012.3.2 等量代换。2.看下图,请问一个白球重多少克?答。16克28克。个。第四期 2012.3.9 下面有几组...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
三位数减法 教学反思。枯燥的计算教学一直无法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兴趣,不断地练习 反馈则似乎是提高正确率的唯一途径。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三位数加减法犹是如此,作为一年级下两位数加减法的后续学习内容,两者之间在算理以及算法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也就造成了学习迁移能力强的学生不用老师教也能正确计算,而本身基础较差...